礼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成为群众扶智扶志的“加油站”

时间:2019/05/13/ 16:01      来源:礼县文明办

  礼县把开办扶贫夜校作为宣传扶贫政策的重要平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有效载体,创新方式方法,整合各方资源,在所有贫困村新时代文明站集中开展活动,扶贫夜校在全县遍地开花,为实施精神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探索了新路径。

  一是精心谋划系统部署。为扎实推进县委《礼县实施精神扶贫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精神,加强对贫困群众扶贫扶智扶志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由中共礼县委宣传部、礼县文明办、礼县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扶贫夜校的通知》,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专题进行安排部署,各乡镇党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牵头总负责,指导督促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在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扶贫夜校,帮扶单位协助驻村帮扶工作队协调落实相关专业人员到村授课,并协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围绕重点明确学习内容。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围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点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扶贫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丽乡村、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广泛开展讲思想、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治、讲科技、讲新风、讲环保、讲卫生、讲安全等“十讲”内容 ,指导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家训家规”,全面开展移风易俗、感恩教育、美德教育等宣传学习。围绕富民产业、法律法规、生产生活等,合理科学设置授课内容,培训实用技能、传授生产技术、教会脱贫方法,提升农民素质,推动产业发展,保障群众稳定脱贫。

  三是多元化组建师资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以村为单位,立足基层现有工作力量,充分发挥县乡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志愿者、新乡贤、先进典型、“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文明实践志愿者和“六支队伍”队伍等原有师资力量,整合资源,帮扶单位、乡镇负责人带头宣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2支志愿服务队和“十讲”主体单位,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选派宣讲员和技术人员现场授课;邀请脱贫致富模范、新乡贤、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到夜校担任讲师,分享学习感悟和心得。三峪乡种养大户、合作社负责人到扶贫夜校现身说法,给贫困群众送上科技种养“宝典”,县中医院选派业务骨干到沙金乡丰联村开展健康扶贫宣讲,县农业农村局选派选派农技专家到上坪乡开展大黄种植技能培训。

  四是精细制定授课计划。扶贫夜校充分利用农村群众的闲暇时间,组织贫困群众参加集中学习宣讲活动,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聚焦脱贫攻坚中心工作,围绕扶贫政策、“3+1”冲刺清零、“十查十清零”集中行动、拆危治乱、“百日行动”、扫黑除恶、移风易俗、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群众所需和农时农事进行科学安排,接地气、易掌握、便理解。马河乡孟泉村将感恩教育、雨露计划、一扶一带等政策列入学习授课内容,雷坝镇关西村将学习各级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孝道文化教育纳入学习计划。

  五是创新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各村扶贫夜校方便群众参加学习、扩大受众面,学习地点一般就近安排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村级学校,也有把夜校直接开到村组、农户家中,实现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采取“固定+流动、集中+分散、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推行贫困户菜单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把扶贫夜校与文体活动、道德讲堂结合起来,采用讲政策、学法规、答疑惑、看视频、讲故事、诵经典、评先进等方式,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激发群众学习热情,提高农民群众学习兴趣,通过扶贫夜校回应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让“扶贫夜校”真正成为群众扶智扶志的“加油站”。截止目前,全县29乡镇150多个村举办扶贫夜校200多场次,受众群众达10000多人次。

  六是拓宽宣传推介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政务抖音、“礼县省市县帮扶”微信群、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交流微信群等各类宣传平台,及时宣传报道在文明实践站开办扶贫夜校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乡村大数据、微信朋友圈、农村大喇叭、村内宣传栏和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广泛宣传学习活动。陇南礼县发布,各乡镇、各部门微信平台积极宣传报道扶贫夜校开展情况,并积极推送到市级以上媒体,省市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宣传报道。依托“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县、乡、村共同上传线下实践活动的图文、影视资料或链接发布相关内容,扩大宣传教育影响力,“线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上传信息100余条,实现了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

Copyright 2011 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陇ICP备13000735号-1
技术支持: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