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着力打造治理高价彩礼“5+N”工作新模式

时间:2019/08/08/ 09:24      来源:甘肃文明网

  2018年以来,甘肃省文明办针对农村“高价彩礼”影响家庭和睦、败坏乡风民俗、引发社会矛盾、掣肘乡村振兴的社会问题,按照省委印发的《甘肃省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指导意见》,结合基层治理实际,探索5个重点精准定位、N项措施全面跟进的“5+N”治理工作新模式,淳化乡风、敦化民风、培育新风,助力扶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致高根源。省文明办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受传统“回报”心理、炫富攀比和从众心态等影响,“高价彩礼”表现为农村高于城镇、山区高于川区、贫困地区高于非贫困地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彩礼数额逐年走高。从象征性的表示转向实质性现金支出并持续走高。二是彩礼名目日趋繁多。除传统的“三金”“见面礼”外,还出现了“24色礼”“水席礼”等等。三是彩礼呈现“凹地效应”。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越差的地方彩礼越高,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成为重灾区。

  突出五大重点,着力标本兼治。针对高价彩礼难治理、易反复的突出症结,甘肃省文明办从基层群众的难点痛点入手,通过聚焦五大治理重点,倾力打好治愈顽疾的组合拳。一是实行区域共治。以县为基本治理单元,城乡同步治理、区域整体推进。二是抓住关键“少数”。落实婚丧事宜报备、民主生活会或年度述职报告等制度,用中央八项规定等“硬约束”规范行为。三是强化群众自治。“一约四会”等规范教化、“五老人员”等乡贤人物引导示范,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四是规范媒人行为。落实职业婚介人员备案制度,依法打击违法行为;搭建适龄青年交流沟通平台,倡导集体婚礼等婚嫁新风。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引导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转变婚嫁观念、抵制高价彩礼。

  强化N项措施,助推乡村振兴。在指导推动高价彩礼治理的过程中,省文明办始终把多措并举治理高价彩礼与深化农村创建、助力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协同推进。抓部署,层层发力。省委和各地分别制定《指导意见》,层层召开会议部署推进。省文明办和兰州、张掖等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平凉召开现场推进会再动员再部署。抓调研,掌控实情。省文明办协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多次深入乡村农家跟踪调研,及时掌控工作进展、提出意见建议。抓督查,强力推进。作为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等各类督导检查和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的重要内容,注重抓常抓长,全力落实落地。抓考核,靠实责任。作为评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的前置条件、衡量各地文明程度指数的重要标尺,靠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彩礼限高,规范行为尺度。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婚嫁彩礼“限高”和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强化示范引导、加强乡村治理,使抵制“高价彩礼”逐步成为群众自觉行为。村民自治,融入百姓人家。各地建立健全“一规四会”,综合运用“一纪三治”,推动专项治理进村入户,引导干部群众人人参与。完善机制,推动常态长效。各地立足青年一代信息获取的新渠道和交流沟通的新需要、针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涉婚违法频发的新情况,建机制、抓常态,坚决根治“高价彩礼”。

  经过一年来的持续治理,部分地区高价彩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得到初步遏制,全省婚嫁彩礼呈现出总体“控制”、持续“走低”、逐渐“好转”的态势,农村婚丧喜庆简办新办之风逐步兴起,群众婚丧习俗观念逐步转变。

Copyright 2011 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陇ICP备13000735号-1
技术支持: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