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礼县精神扶贫提振群众“精气神”

时间:2020/11/12 11:11      来源:中国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甘肃省礼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攻坚以来,礼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注重“志智双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力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探索新机制,有效提振了群众“精气神”,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注重激发内力,把扶贫责任“落到位”。近年来,礼县坚持把精神扶贫作为激发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先后制定了《礼县实施精神扶贫若干意见》《礼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实施方案》《关于拒绝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的倡议》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礼县各行业部门按照行业特点细化完善具体方案,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明确责任人,建立工作台账,按计划、分层次推动,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持参与式扶贫,将帮扶措施与群众参与挂钩,将到户产业扶持与“一户一策”、自愿意愿、见钱见物、真种真养、奖勤罚懒五方面挂钩,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的做法,真正让各种要素“融进去”“动起来”。成立了四个精神扶贫工作督查巡查组常年开展督查巡查,纵向横向传导压力,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抓实见效,全面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狠抓宣传教育,让脱贫动力“自然生”。在礼县568个行政村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办了“扶贫夜校”,开通了乡村大喇叭,配备了党组织宣传员,持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寻常百姓家。累计举办扶贫夜校3900多场次,培训群众16万多人次。组建理论宣讲、教育公益、文化文艺、巾帼妇女等23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400场次。组织开展“听党恩、讲党话、跟党走”宣讲活动230多场次,培训干部群众8.5万人次,激励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致富。“勤劳致富光荣,甘当懒汉丢人”,“好吃懒做光阴难改变,烂酒赌博儿孙不光荣”……,在礼县农村,随处可见改变乡村陋习的宣传标语。礼县祁山镇严洼村“懒汉”郑马娃,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宣传引导,上扶贫夜校,改变了思想,走上了“致富路”,今年5月底,正式告别了住了几十年的三间危房,搬进了花30万元建的新家,“懒汉回头记”让村民津津乐道,在全县广为流传。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主动作为、脱贫致富的热情和劲头显著增强。

  突出示范引领,以身边典型“树标杆”。以牺牲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礼县龙林镇原党委书记秦彦军同志作为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多次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并拍摄微电影进行宣传报道,激励干群携手干事创业。全方位宣传推广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驻礼县草坪乡白碌础村第一书记强波等利用行业和自身优势,组织群众发展产业等驻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脱贫的故事,激发了扶贫干部担当作为的热情和干事创业的活力。充分发挥被群众称为“老百姓和事佬”的礼县罗坝镇关键村75岁老人杜岩东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自觉地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积极评选群众身边见得着、信得过、有说服力的新“乡贤”人物,组织开展脱贫致富模范户、脱贫致富带头人、致富之星、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为脱贫群众颁发“脱贫光荣证”,强化典型宣传,讲好脱贫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群众、激励群众,形成了“我脱贫、我光荣”的浓厚氛围。组织干部通过与贫困群众通过拉家常等方式,细数历年来享受过的扶贫政策,畅谈家庭个人巨大变化,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厚植文化沃土,使精神生活“富起来”。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礼县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建“精神扶贫”文艺宣传小分队,创作编排《归宿》《懒汉回头记》《国富民强奔小康》等20余个小品、相声、情景剧、戏曲节目,常态化在贫困乡村巡回演出105场次,为村民“扶志”上“思政课”,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动力”。组织开展送戏下乡、电影公演等活动1650场次。举办各类书画摄影作品展8次,展出作品1600多幅(件)。举办广场舞大赛3次,参与群众近万人。全县各行政村均设立了“乡村领读员”,组织驻村帮扶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等在农家书屋开展学习宣传、交流辅导活动,持续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指导农村自乐班自编自演社火、乞巧、“村晚”、广场舞等活动。在礼县农村,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健康文明新风蔚然形成,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氛,使群众在文化熏陶中提升精神境界。

  深化文明创建,促和谐新风“遍地吹”。持续深化文明实践活动,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妇联、团组织的作用,常态化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长效化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村、示范户和“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创建文明单位150个,评选好少年65名、“五星级文明户”1.3万多户、道德模范70名、各类先进人物10名。创办“巾帼家美积分超市”289个,以积分形式激励贫困群众转变观念、倡树新风。目前,全县各村均制定了乡规民约,设立了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理事会、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举办了“向高价彩礼说不”集体婚礼活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得到遏制,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明显改善,增强了群众自主创业、发家致富的活力,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的进程。

Copyright 2011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陇ICP备13000735号-1
技术支持: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