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实施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孵化工程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间:2022/02/16 18:02      来源:甘肃文明网

  甘肃省武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紧紧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首要任务,整合优质资源,拓展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实施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孵化工程,通过孵化“裂变效应”,培育打造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重点解决“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能讲好”的问题,不断满足群众学理论政策的多样化需求,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围绕“谁来讲”,打造三支队伍,让理论宣讲“热起来”。成立青年志愿宣讲工作室,按照“爱宣讲、懂政策、有特长”原则,首批聘请60余名武山籍在校优秀大学生担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年志愿宣讲员,与县内优秀青年干部、红领巾巡讲员一道构建青年志愿宣讲队伍;成立百姓名嘴志愿宣讲工作室,以每个村培植2-3名“百姓名嘴”为目标,从党员干部、百佳模范、先进人物、乡贤能人、“五老人员”、乡土文艺爱好者及产业致富带头人、民营企业开拓人、回乡创业成功人当中挖掘一批有特长的百姓名嘴,建强用活县镇村三级“百姓名嘴”百姓宣讲队伍,把宣讲对象转化为宣讲主体;整合融合教育、团委等部门单位资源和优势,加强与市、县党校和高校等合作,打破专家资源匮乏的瓶颈实现区间人才资源共享,联系优秀理论专家、学者等人才到基层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志愿理论宣讲,同时定期对宣讲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在宣讲形式、内容、方式等方面“孵化”。

  围绕“讲什么”,聚焦三个方面,让理论宣讲“实起来”。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依托三支队伍开展新时代新思想新发展理念主题宣讲,不断增强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帮助群众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结合学习新思想、热点时政和面向农村农民的实际,广泛征询村、组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设置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宣讲主题,常态化开展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和举措宣讲解读,真正做到宣讲的内容与听众的需求有效对接;融合农村农情,采用“宣讲+”的形式,将宣讲活动与文明创建、道德建设、基层治理等结合起来,把理论课堂搬到群众生产生活现场,分专题、分区域、分场合,用活场景体验、开展分享交流、实现情景交融,提高渗透率、增强感染力,通过本土化宣讲引领时代新风尚。

  围绕“怎么讲”,创新三种方式,让理论宣讲“活起来”。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根据宣讲场所、内容和受众的实际情况,青年志愿者、百姓名嘴、专家学者等,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基层实际,以事明理、寓理于事,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宣讲,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老百姓关心的事,讲老百姓愿意听的理,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实行“派单、接单、点单”式宣讲,打造宣讲品牌“因地制宜”做宣讲,每次宣讲预留出听众交流互动空间,实现党的理论政策与基层“零距离”,推动科学理论宣讲常态化、有实效;结合实际打造“线上+线下”宣讲渠道,线下打造“专家课堂”“百姓讲堂”“庭院课堂”“田间课堂”“红色课堂”,线上开展“新时代文明播报”“网络课堂”“掌上课堂”等,同时通过微信、QQ等网络通信途径征集群众问题和建议建立线上交流机制,做到宣讲互动的“无缝衔接”,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围绕“能讲好”,发挥三个作用,让理论宣讲“好起来”。青年宣讲以实践立论,用事实说话,在读大学生、优秀青年干部、红领巾巡讲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宣讲中比较、挖掘、提炼,让每一个聆听者清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鼓舞士气、破解难题;“百姓名嘴”根在农村,更熟悉基层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能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他们发挥能打快板、会唱小戏、善于表演等特长将宣讲与文艺表演相结合,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群众中间,通过文艺式宣传、聊天式宣讲、互动式答疑实现理论育民、政策惠民,让理论政策宣讲更接地气;专家、学者围绕“为什么”重点讲清楚理论政策背景和成因,围绕“是什么”重点解读党和国家的政策,围绕“怎么办”联系本地实际谈解决办法,使理论宣讲因事而化、入脑入心。

Copyright 2011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陇ICP备13000735号-1
技术支持: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