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甘肃单元 | 丝路古道文脉兴

日期:2023/02/15/ 17:43  来源:甘肃省委宣传部

字号:[][][]

  甘肃坚决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保护传承以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弘扬以“两点一存”、长征会师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创新发展以《读者》杂志、《丝路花雨》为代表的现代文化。

  图34:甘肃省部分文化古迹分布图。

  背景资料:图中由南向北分别是成县西狭颂摩崖石刻、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寺、夏河拉卜楞寺、兰州黄河铁桥、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文庙、张掖大佛寺、嘉峪关关城、瓜州锁阳城遗址、敦煌莫高窟、敦煌玉门关遗址。

  (1)成县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西13公里天井山麓崖壁上。《西狭颂》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俗称“黄龙碑”。摩崖石刻,高2.2米,宽3.4米,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额篆“惠安西表”四字。《西狭颂》是“汉隶三颂”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汉代隶书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处秦岭山脉之中,现存有5—13世纪建造的198个佛教窟龛,7000余身泥塑造像,l000多平方米壁画遗存。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遗产中北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是中国佛教艺术5—6世纪末嬗变的杰出代表,堪称5—18 世纪世界泥塑艺术史上的瑰宝,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麦积山石窟中保存的6世纪中国式窟檐、窟体建筑,是石窟形式中国化起始阶段的代表性物证,是创造纯中国式石窟的一次极可贵的尝试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麦积山石窟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庆阳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董志乡的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交汇的东岸二级台地上。包括寺沟、楼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鸨崖和石崖东台等5个部分,南北延续3公里,是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州刺史奚康生所建。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壁画69.7平方米,碑刻8通,隋-清各代和墨书题记150方,建筑遗迹多处。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夏河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称拉卜楞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官),“拉章”音变为“拉卜楞”,意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寺院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白塔山下的黄河河面上,桥身车道宽6米,两侧人行各道宽1.05米,桥面总宽8.46米,总长255.5米。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工,宣统元年(1909)竣工。铁桥建成后,陕甘总督升允撰文立碑,并在桥南牌楼上题写了“第一桥”的横额。该桥至今虽已过百年,但基本结构等仍保持完好,已成为兰州历史和文化的象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永靖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西南约52公里处,错落开凿在小积石山黄河北岸大寺沟西侧崖面上,始凿于4世纪后期(西秦),5—10世纪历代开凿,宋元明清历代维修。石窟以崖面北段高达27米的唐代摩崖大佛(171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现有窟龛185个,雕像776尊,壁画912平方米。炳灵寺石窟保存了大量4—5世纪(十六国时期)的洞窟及壁画、雕塑,是佛教初传入汉地时中国早期石窟面貌的典型证据。169号窟北壁有二十四行的“建弘元年”(420年)墨书题记,是我国已知石窟中最早的造窟题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炳灵寺石窟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整体建筑布局对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 30096平方米,是中国三大孔庙之一,是中国西北地区建筑规划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庙,明清之际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张掖大佛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大街,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原名迦叶如来寺,又名睡佛寺,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坐东向西。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包括山门、天王殿、配殿、厢房、卧佛殿、藏经阁、金塔殿、土塔、僧舍等,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大佛殿殿内彩绘泥塑像31身,正中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高7.8米,脚长4米,木胎泥塑,金装彩绘,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室内卧佛。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嘉峪关关城: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塬上,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有“西襟锁钥”之称。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万多平方米,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及城楼附属建筑等组成。关城之上的各式建筑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0)瓜州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南62公里的荒漠戈壁中,遗址遗产区面积15788.60公顷,主要遗存包括锁阳城城址、农业灌溉渠系遗迹、锁阳城墓群和塔尔寺遗址。锁阳城的内城、外城双重城墙,以及墙体上的瓮城、马面、角墩及堡子等共同构成了保存完好的城市防御体系,与经由灌溉技术形成的古垦区一起,为丝路交通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安全和补给保障,是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典型保障性城址。锁阳城墓群中出土的唐代丝绸、骆驼、胡人俑、开元通宝古钱等文物,实证了唐代丝绸之路沿线繁盛密切的商贸活动。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锁阳城遗址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1)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莫高窟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窟内壁画内容丰富博大,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宗教、建筑、交通、服饰、乐舞和民俗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因而被国际上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历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14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世称“敦煌遗书”,被誉为“学术的海洋”。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2)敦煌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是2—3世纪汉王朝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作为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其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及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玉门关遗址包括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的汉长城,还有河仓城遗址一起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保障体系,不仅实现了汉长城的防御功能,起到维护边疆社会稳定的目的,同时从客观上保障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的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促进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玉门关遗址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35: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历史文明,扎实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图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嘉峪关段。

  背景资料: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嘉峪关因价值独特和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点段。

  甘肃省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印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制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方面,将建设“河西汉塞”“明代雄关”“陇右屏障”等3个核心展示园,“居延古道”等3个风景道示范段及8个特色展示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方面,将建设以一条长征文化主题线和北上胜利会师、奔赴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主题的两大长征文化片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方面,将建设黄河干流文化旅游带以及大夏河、湟水、洮河、渭河、泾河五大支流文化廊道。

  图36: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文化需求,推出了一批彰显甘肃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图为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背景资料:舞剧《丝路花雨》是甘肃省歌舞剧院以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素材,以和平、友谊为主题,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该剧首创于1979年,一经推出,便轰动海内外,四十多年来常演不衰,享有“二十世纪华人经典舞蹈作品”“中国舞蹈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民族舞剧典范”“中国舞剧之最”等诸多美誉,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被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2008年,创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参加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以其极高的上座率再次证明了经典艺术的无穷魅力和生命力。为庆祝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召开,《丝路花雨》2016年再次创排,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将丝绸之路上商贾往来的繁华、莫高窟内精美的壁画、黄沙漫天的大漠戈壁等景象再现舞台,赋予了该剧新的生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历史画卷之中,与会各国观众给予了高度评价。

  “十三五”以来,甘肃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整理全省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时代甘肃精神,文艺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先后打造《“两弹一星”》组歌、《血色高台》《肝胆祁连》等一批富有甘肃特色、彰显甘肃精神、呈现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文艺精品力作;策划开展“春绿陇原”展演展播,《又见敦煌》《回道张掖》《天水千古秀》等系列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演出或季节性演出;舞剧《彩虹之路》《大梦敦煌》《丝路花雨》(2016版)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名单;新创话剧《八步沙》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晋京演出剧目。

  图37: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100余项,推出红色主题展312个。图为2021年5月,青少年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开展学习活动。

  背景资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红二十六军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来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来甘肃视察时,将其重要历史地位总结为“两点一存”,即:国内二次革命战争后期我党“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明确要求“对南梁的历史地位要好好研究”。

  近年来,甘肃省推动全省革命文物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综合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投入文物保护资金2.08亿元,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72个,修复、数字化及预防性保护项目39个,特别是积极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62个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稳步实施。争取近5亿元资金用于保障纪念馆免费开放,投入2300万元实施了19个纪念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举办革命类基本陈列展览131个、临时展览191个,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8100多场次,接待观众近1亿人次,革命类场馆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会宁、南梁、哈达铺等已成为知名红色旅游品牌。

  图38: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连续举办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交流、民心相通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图为2021年9月,文博会《相约敦煌》文艺演出现场。

  背景资料: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简称敦煌文博会),是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贸促会、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搭建的国家级文化交流平台,旨在传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人文交流。2016年9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为首届敦煌文博会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2000多年前,贯通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历史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次文博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主题,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自2016年以来,敦煌文博会已成功举办五届,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作出了积极贡献。

  注:

  1.所有图片仅限用于主题成就展相关宣传,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2.如需高清大图,请点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7E8TbBNvp4FNHhrpBWNMA,提取码:pg5t下载。

责任编辑:张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