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甘肃单元 | 富民兴陇谱新篇

日期:2023/02/15/ 17:51  来源:甘肃省委宣传部

字号:[][][]

  甘肃坚决落实“三新一高”要求,牢牢把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机遇,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实施“四强”行动,充分利用风光等绿色能源优势,打造新能源“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新格局,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图18: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奋进力量。2021年全省组织专题党课8.3万多场,开展面向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专题宣讲11.2万多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丰硕。图为青少年参观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汭丰镇郑家沟村党史展室。

  背景资料: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全省3.6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培训,72113个基层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专题宣讲活动11.2万多场,受众798万人,有力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累计帮办实事28万件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19:如意甘肃,“风光”无限。抢抓“双碳”机遇,推动风、光、储一体发展,形成了发、输、储、用、造协同推进的新格局。现已建成国内首条输送清洁能源的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背景资料:图中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是:酒泉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河西光伏发电项目、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第一通道张掖段、首航节能敦煌1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

  甘肃风光资源富集,以酒泉为代表的河西地区戈壁面积辽阔、地势平坦,建设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光电基地的优势得天独厚,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条件,是全国发展新能源基础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多个清洁能源项目创造全国首例,首航节能敦煌10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成为全国首个百兆瓦级光热发电项目,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为全国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特高压输电工程。截至2022年6月,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3200万千瓦,同比增长30.4%,新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49.6%,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全国排名第3;新能源发电量2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发电量占比28%,排名全国第4;新能源外送电量114.5亿千瓦时,占比48.7%,远高于去年40.1%的平均水平。

  20: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交通、水利、新基建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图为兰新高铁甘肃省张掖市民乐段。

  背景资料:祁连山下的民乐县,盛夏时节,数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兰新高铁从连绵数十里的金色花海中穿行而过,此路段被誉为最美高铁。随着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渝铁路、银西高铁等一批重大铁路项目相继建成投运,甘肃跨入“高铁时代”,西北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西出东进高铁全线贯通,南向北拓路网持续优化。截至2021年底,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559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425公里,铁路网密度131.28公里/万平方公里。重大水利工程进展顺利,2012年至2022年6月底,全省水利全口径共完成投资1456亿元,年均增速10%。全省列入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民勤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全面建成,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全面完工,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已建成试通水。临夏州引黄济临、会宁北部供水等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古浪黄花滩调蓄供水等工程开工建设。实施12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10处大型、20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7.5亿立方米,是 “十二五”时期的1倍。

  21: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图为2020年4月16日,首班兰州新区—黄岛港—拉脱维亚公铁海多式联运开通。

  背景资料:兰州新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获批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兰州新区实现中欧、中亚、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与近6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2021年进出口贸易额对甘肃增量贡献率超50%。

  近年来,甘肃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积极打造兰州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兰州中欧回程班列分拨中心,逐步形成链接国内、面向国际的陆海联动贸易物流枢纽。2014年以来,甘肃已开行中欧、中亚、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吉乌”中亚新通道以及兰州—连云港铁海联运等国际货运班列,累计发运2035列、货值30.16亿美元。南亚公铁联运班列被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吉乌”线路于2020年6月5日首发,是国内首趟采用“铁—公—铁”多式联运方式组织开行的中亚班列。甘肃国际货运班列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带着“甘味”农产品和陇货精品走向了世界各地,同时运回了沿线各国丰富的农产品、矿产品、工业品,新时代的“钢铁驼队”大幅促进了国际贸易物流,为稳定国际贸易供应链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图22:实施“强科技”行动,驱动产业升级,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53.71%。图为甘肃省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

  背景资料:天水华天电子集团是我国最早从事集成电路封测和半导体元器件研制生产的企业之一,2021年集团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国内第三、全球第六,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半导体封装技术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国内发明专利171项,国际专利47项。集团目前销售业务涵盖了亚洲、欧洲以及北美等地区,已经形成了集团化、国际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73项,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建设兰白自创区(试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重离子物理、化学、大气、草业、冰川冻土、文物保护等优势特色学科,巩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核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寒旱农业等传统优势领域,投用首套国产碳离子治癌设备,研发离子电推进系统、“陇字号”特色农作物新品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来增长6倍,全省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

  图23:实施“强工业”行动,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图为位于甘肃省庆城县的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示范区的长庆油田华H100钻井现场。

  背景资料:2021年6月28日,华H100平台31口水平井全部顺利完钻,标志着我国建成亚洲陆上最大的水平井平台。该平台占地仅30亩,水平段总长度达到60公里,地下实际开采储层辐射面积达4万多亩,平台控制储量达到1000万吨,与常规井相比,产油能力增加超过10倍,占地面积降低6成以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成为国内页岩油单平台井数最多、控制储量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陆上采油“航母”。

  近年来,甘肃工业经济呈现量增长、质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出台传统产业“三化改造”、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21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大力推进钢铁、有色、石化、煤炭、建材等传统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累计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51户、绿色园区6家、绿色供应链1家、绿色设计产品13种。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形成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格局。

  图24: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金川集团高精铜带生产线生产的高纯镍、高纯铜,为工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关键原材料支撑。

  背景资料:图中是金川集团建成的西北地区唯一的高精电子铜带生产线。高精电子铜带项目于2021年建成投产,是金川集团壮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实现了高端镍、铜、硅合金带材批量生产,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整体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精度达到了0.08mm,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贯通锻打法和轧制法双工艺异型铜带生产线企业。

  金川集团作为甘肃镍钴、铜、电池材料、氯碱化工四大产业“链主”企业,拥有世界第三大硫化镍铜矿床,是我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被誉为中国的“镍都”。公司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铜产量居国内第四位,矿产铂族金属产量居亚洲第一。拥有世界第五座、亚洲第一座镍闪速熔炼炉,世界首座铜合成熔炼炉,世界首座富氧顶吹镍熔炼炉,世界上连续回采面积最大的机械化下向充填采矿法等国际领先的装备和工艺技术。金川公司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合作,2022年位居“世界500强”榜单339位。

  25: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省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70395个,建成村级农民健身工程6307个,覆盖率达99%。图为新建成的甘肃省兰州市奥体中心。

  背景资料:兰州奥体中心是甘肃省首座具备承办国际单项赛事及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能力的甲级运动场馆。中心总用地面积5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中心景观形态灵感来源于敦煌飞天服饰中的飘带造型,将以花朵主题的建筑群串联起来,打造“一条黄河串两岸,绚丽之花耀华夏”的华丽场景。单体建筑设计以“舞动于丝绸之路上的花朵”为设计理念,分别为玫瑰体育场、郁金香综合体育馆、百合游泳跳水馆、荷花网球馆、兰花体育综合体。五个主要单体呼应奥林匹克五环,强化体育建筑群的空间整体性和标志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建成各类体育场地70395个,人均1.72平方米;村级农民健身工程、乡镇健身广场、县级和市级公共体育场馆覆盖率分别达99%、100%、93%和100%;省临洮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省体工二大队滑冰馆、甘肃体育馆、兰州奥体中心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兰州体育馆提升改造项目竣工,七里河体育场建设主体完工。全省每年开展规模性健身系列活动平均超2500场次,参与人数逾千万人次,经常参加锻炼人数比例达33.6%。竞技体育稳步提高,甘肃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前三名1175个,其中第一名392个,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青运会上屡创佳绩。体育产业方兴未艾,全省体育产业单位发展到7843家,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45.38亿元。

  图26: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线上政府办事能力大幅提高。图为甘肃省兰州市数字指挥大厅。

  背景资料:兰州市数字政府运营指挥中心2022年3月建成投入使用后,让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服务、网上监管成为可能,老百姓实现了有事就近可办、家门口可办、指尖可办、异地可办,一次办成,全市政务服务效能明显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数字政府建设呈现良好态势。“放管服”方面,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和全省远程异地评标评审系统,每年为交易主体节约费用3亿元以上。涉企优惠政策“不来即享”被列为全国“放管服”改革十项典型案例。省卫健委电子健康卡、兰州市“四办四清单”被国办通报表扬。玉门市“一次跑、跑一处”改革、陇南市乡村大数据、嘉峪关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等做法被国家层面推广。兰州市在2020年营商环境评价中,被评为全国年度评价成绩提升最快城市,敦煌市政务服务中心荣获全国政务服务创新先进单位称号。数字政府建设方面,全省建成运营指挥中心102个,90%以上的数字政府信息系统实现上云部署,全省政务数据达到580亿条,截至2022年7月,省市级(含县区)平均“网上可办率”达94%以上。

  图27: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图为培黎职业学院师生参加实训。

  背景资料:培黎职业学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老师王兴朝,正在辅导学生进行光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培黎职业学院的前身,是由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迁至甘肃省山丹县。目前学院有在校学生1882名、教职工137名,开设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等16个专业,建有校内实训室39个,校外实训基地9个。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考察,听取了学校情况介绍,参观了路易·艾黎故居,走进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室和智能家居实训室,观看职业技能实训,并同师生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丹培黎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职业学校。路易·艾黎先生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

  甘肃牢记总书记嘱托,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办公厅予以激励。截至目前,全省组建2所职业技术大学,建成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打造黄河流域、河西走廊、陇东南职业教育“一园三群”集群发展模式,形成不同层次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格局。实施省级“双高”“双优”计划,3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7个省级职教集团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11个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2021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共1.52万所,在校师生共587.37万人。

  图28: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图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医务工作者为基层群众提供义诊服务。

  背景资料:这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人民医院、三条岘乡政府、县妇保院联合举办的以“阳光永靖·党旗引领”为主题的“迎七一”大型义诊活动现场。义诊团队为现场群众提供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以及外科、妇科及儿科常见病的诊疗及健康咨询,普及相关疾病的健康保健知识,同时推广了中医适宜技术。

  甘肃省按照“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病再转诊”的要求,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目前,全省“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初具成形,“老百姓有序就医”和“医生有序行医”新秩序基本建立,“专家、患者、基金”三下沉和“基层服务能力、医保报销比例、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提升的目标初步实现。

  图29: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坚实。图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马背党员宣讲队”深入基层。

  背景资料:“马背党员宣讲队”高举旗帜,踏雪地、走山头,前往远离集镇30余公里的放牧点,开展党的理论政策“送学入户”宣讲。平山湖蒙古族乡系少数民族自治乡,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带,东临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是走廊平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辖区面积1342平方公里,散杂聚居着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汉族4个民族共346户870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集中宣讲难度较大。2020年12月,平山湖蒙古族自治乡“马背宣讲队”组建,宣讲队由乡镇干部、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和“五老”人员组成,共30人,组建2年来,共开展各类主题理论宣讲60场次。

  2021年,全省组织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宣讲11.2万场,受众798万人,建成基层宣讲示范点307个。

  30: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7个、实践所2256个、实践站19149个,提前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图为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詹家营村群众用文明积分兑换奖品。

  背景资料:兰州市榆中县詹家营村妇联执委张兰秀、方芙蓉正在为村民兑换积分超市物品。2018年10月,甘肃省妇联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新模式,创新实施“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项目,通过采取参加活动攒积分、攒够积分换物品的方式,引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弘扬文明新风,助推全面小康,汇聚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正能量”,展现出“小积分兑换出大文明,小超市激发大能量”的新风尚。

  截至目前,全省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共建成“巾帼家美积分超市”6642家。该项工作被全国妇联纳入“十四五”创新工作,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妇联将其作为典型案例专题推介。

  31: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实施“石榴籽”工程,共绘美好生活“同心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全省已成功创建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142 个、示范单位 384 个。图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传统舞蹈——锅庄。

  背景资料:碌曲县被誉为“中国锅庄舞之乡”,已经连续举办7届锅庄舞大赛。图中是2019年7月25日,“中国·碌曲第七届锅庄舞大赛”开幕式现场,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涉藏地区的31支参赛队伍在草原上跳起了“万人锅庄”。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石榴杯”系列文化活动等,在全社会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并向旅游景区、文化场所、重点行业、群团组织、窗口单位、执法部门和“两新”组织延伸。创新开展全省民族团结“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7个,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42个、示范单位384个。

  3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植各族群众心中。图为2019年国庆节前夕,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家人用裕固族传统手工贴绣作品,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背景资料:林曲智(女,藏族)师从国家级裕固族服饰非遗传承人柯璀玲,是张掖市市级裕固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她在2019年国庆节前夕,用时7天制作了这幅手工贴绣作品,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裕固族贴绣是裕固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直观表现,成品色彩艳丽,细节表现力强,是裕固族服饰手工技艺的代表性产品之一。

  甘肃是个多民族地区,56个民族都有分布,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6%。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了甘肃的历史,让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各族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十年来,甘肃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多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群众充分就业,使民族地区发展条件、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扎实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营造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的良好氛围。现在,从雪域高原到黄土高坡,从陇上江南到河西走廊,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族人民一心向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3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图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新址。

  背景资料:坪垭藏族乡于2016年启动实施整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8个村1165户5573人从山区搬迁至川坝,安置区周边配套肉兔养殖基地、千亩“双椒”示范园、千亩核桃示范园等产业项目,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卫生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藏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坪垭藏族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安置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甘肃民族地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大多处于高寒阴湿和偏远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立足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台和完善倾斜支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19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注:

  1.所有图片仅限用于主题成就展相关宣传,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2.如需高清大图,请点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xEduBCApYFe81dvRpSRxg,提取码:gzkb下载。

责任编辑:张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