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21 16:09 来源:文明平凉
字号:[大][中][小]
微观支撑宏观。千百幅小巷的微风景,组合起整个城市的宏风景。有人说,小巷是城市的“神经末梢”,这是很有寓意的。小巷接收到的各种信号,能够传递给城市的“神经中枢”,从而形成一个灵敏反应的“神经系统”。
带着这一认知,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们城市纵横交错的小巷进行了观察,真切地看到在文明创城中,小巷的治理在社区、物业、居民和包抓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总结其中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抓住问题、责任、管理“三张清单”,以“创城为民,创城惠民”为导向,打通小巷联结城市文明进步共谋、共建、共管的“最后一百米”。“最后一百米”,实际就是“神经末梢”。在这方面,群众可感可知的成功点,可以说是“三个一”。
解决问题,坚定“一颗心”。一些小巷特别是有门店的:小车乱停,消防道不通;污水乱流,下水道不通;路面不平,店面不整,整体形象欠佳。如此等等,群众感觉不美气。对此,社区抱着“问题不解决不罢休”的决心,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牵头推进小巷的改造提升。他们召开现场会、联席会,上门征求商户、居民对巷道治理的建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由于决心大、信心强,作风认真务实,善于化解矛盾,文明改造进展顺利,很快改善了居住、经营环境,提升了小巷的“颜值”。
共担责任,拧成“一股绳”。众擎易举,独木难支。小巷的改造、治理,单靠社区一家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借力打力,发挥包抓单位、门店业主、物业居民的资源和人脉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多方面聚合力量,路面铺油,路灯新立,道树补缺,地砖更换,门店的门窗、门柱、门头做到整齐划一,装修了台阶踏步,安装了广告灯箱。经过这么一整治,小巷的面貌焕然一新。更可喜的是,门店的业主们主动参与,由“被动管理”走向“主动治理”,为小巷的文明、和谐形象增光添彩。
强化管理,织密“一张网”。小巷治理与管理,贵在“网状化”。一些社区推行了“小巷管家”的自治模式,实行变化可观、过程可溯的红黄绿分色管理机制,由社区、物业和居民代表组成“管家”团队,每天对巷道进行巡查,发现好事褒扬好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矛盾不上交,纠纷不过夜。对乱停乱摆、出店经营等不良现象,及时进行劝导制止,促进巷道人气商气与正气和气的上升。还开辟了“小巷微宣角”,一月一主题,宣传政策法规、文明和谐、卫生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商户、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共同当好巷道管理、文明共建的参与者与引领者。
城市是有灵魂的,她的“神经系统”上传下达,把大街与小巷整合成一个统一体。小巷作为社区的最基本单元,承担着“神经末梢”的功能,影响着“神经中枢”作用的发挥。我们要建设好小巷,管理好小巷:让一条条“神经末梢”的活性,整合出城市“神经中枢”的活力;让一幅幅微风景的美丽,涂抹出城市宏风景的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