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担好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日期:2023/11/23 10:1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字号:[][][]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担好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田 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有“河岳根源、羲轩桑梓”的美誉,始祖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彩陶文化、丝路文化等交相辉映。新时代担好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要以我省丰厚的文化资源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交融,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具有辨识度的陇原文化标识,加快打造文化强省,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甘肃力量。

  详尽盘点资源,探索保护与传承发展之路。甘肃历史悠久而厚重,文化多彩而独特,文物丰富而珍贵,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新时代甘肃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命题。对此,我们要设立专项,组织专业人员详尽调查研究我省文化资源现状,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和文献研究,充分了解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和相关资源的分布区域、保护现状。要加强数据采集,通过收集历史遗产参观的人流量、游客满意度等数据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的管理效率。要对文化资源予以精确评估,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特色和潜力,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特色经营等各项工作。要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创新制定文化保护策略,包括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加强文物修复、推动传统技艺传承等;制定传承发展策略,包括优化文化旅游路线、开发文化体验项目、提升文化产业水平等。通过全面详尽资源盘点调研和积极探索,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补齐短板,激活创新与发展的潜能。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同时也是亚欧大陆桥的核心通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甘肃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重要战略通道和物资集散地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交通节点枢纽作用更加凸显。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扩大优势,借助丝绸之路这一文化传播的优势通道,组织相关展览、演出和交流活动,增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升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补齐短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孵化项目,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甘肃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景点资源,开发更多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并推动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另外,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办好敦煌文博会、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兰州读者读书文化节等交流活动,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影响力;要注重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立文化传承创新孵化机构加强培育训练,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甘肃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创新活力;要组织实施甘肃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创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施陇原文旅融合发展行动,打造“如意甘肃”旅游品牌,以文化新动能助推甘肃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创新升级文化体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导向,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要不断创新文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体验。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更具个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文化体验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对文化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全面提升和满足新时代大众的文化需求,一是加强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发展力度,利用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创意设计和推广,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二是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表演技术结合,推出多元化文化作品,如让传统的古典音乐与摇滚、流行和电子音乐元素碰撞交融创作新的音乐作品;三是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适应现代社会的技能;四是注重传统文化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全面挖掘甘肃历史文化与自然文化资源并形成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精心打造和设计具有甘肃历史文化特色和底蕴的新型旅游项目、线路,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新体验新需求。五是精心打造更贴合大众的文化呈现方式,开发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产品,通过文化产品的创新创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者为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主任

责任编辑:陈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