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第6期丨陇南康县: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 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质效

日期:2024/08/19 17:08  来源:康县创城办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充分展示各地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展成效和经验做法,强化互学互鉴、提高创建质效,省文明办将于8月中旬至9月底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中国甘肃网等媒体平台开设“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栏,择优刊登各市(州)、兰州新区以及敦煌、玉门等9个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的信息稿件,供大家学习借鉴。

  探索社区服务新模式 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质效

  康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不断提升基层社区服务能力,优化服务环境,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深度融合,促进社区共驻共建、互联互动、共治共享,探索出了社区治理“四新”新模式。

  构建城市社区大党委,疏通服务群众“新路径”。康县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建设,构建“镇党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四位一体网络组织体系,通过广泛推荐和组织遴选,选聘11名单位党组、党支部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党委”委员,各社区设置书记1名,副书记2名,专职党建工作者1名。同时,积极履行社区“大党委”主体责任,与辖区爱心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签订了以“党建工作联创、思想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社会治安联防、环境卫生联搞、文体活动联谊”六项活动为主题的共驻共建协议,并严格落实每季度1次“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共同研究解决社区建设发展难题。今年以来,城关镇中街社区解决群众难题16件,西街社区解决了多年来难以解决的污水排放问题,东街社区新修全民健身广场1处。

  丰富文明培育载体,创建新风培树“新平台”。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康县各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落实好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实践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活动,逐步形成了“一社区、一品牌”良好局面:城关镇西街社区开展了“爱心存折”特色爱心传递活动,社区志愿者开展的各类服务群众事项均计入“爱心存折”。截至目前,该社区共有560名志愿者凭存折积分在社区爱心积分超市兑换了礼品,极大地调动了志愿者为民服务的积极性。

  优化为民服务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新环境”。康县结合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并延伸以“板凳会议”“院坝会议”为载体平台,常态开展“民事直说”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相互贯通的服务模式,为群众解决了“楼里事”“邻里事”“家里事”,实现党群交流、为民解忧零距离,真正做到了问题反映能直达、问题解决在一线,为城市文明和谐,向上向善发展奠定了基础。康县对三个社区办公场所进行了改址新建,以群众需求为向导重点完善了便民大厅、儿童之家、老年食堂、社工驿站、理论宣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服务功能平台,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凝聚和引领群众,深化拓展社会文明治理新风尚。

  健全区域共治网格,健全社区治理“新格局”。康县全面推行网格化治理模式,根据“人口密集度、区域关联度、居民融合度”等三个维度,各社区积极筹划了“微网格”管理,将社区156名居民党员、6个社区民警、52个网格员、98个业主委员会、4个物业公司负责人“五员”力量充实到微网格中,共建成了154个“微网格”,形成了“多个单元、一网兜底”的社区治理体系。康县在“微网格”管理过程中,主要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为重点人群做好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政策宣讲、综治维稳、法律普及、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实现了政策在网格中落实,民意的网格中收集,民事在网格中办理,问题在网格中解决,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康县城区各网格积极探索“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自治模式,持续扩大物业进驻楼院覆盖范围,成立业主委员会45个,有20栋楼院小区实现物业进驻和精细化管理,另有7栋楼院正在开展物业进驻前期筹备工作。在“三无楼院”治理方面,采取社区“两委”组织居民小区楼院成立业主委员会自我管理的方式,以居民自愿参与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保洁、邻里矛盾化解等方式给予爱心积分,依据自我管理成效获得积分,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促进自我管理积极性,13个“三无”楼院和19个老旧小区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以上图片均由康县创城办提供)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