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县:精致小县城,承载大民生

日期:2024/09/04 16:09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字号:[][][]

  “我的小县城,没有海底捞,也没有星巴克,小到可能走两步就会遇到熟人,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是很多人的牵挂。”

  这是最近网络上很流行的一个网络文案,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体现了当代人对“家乡”最朴素的情感和最真实的定义,“家乡”不只是高楼林立的大城市,还是舒适、宜居、精致的小县城。

  康县,是位于秦巴山区中南部的一个山区县,受狭长山地地形限制,主城区建成面积仅为1.7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仅3万余人。尽管只是这样一座小小的县城,却是很多人赖以生存、魂牵梦萦的地方。现在的康县县城,它没有刻板印象中的陈旧、杂乱和狭小逼仄,虽然没有很多“高大上”的东西,但处处体现着精致,精致的基础设施、精致的城市景观以及融入细节的人文情怀,真正做到了让“人”凌驾于城市之上,让城市服务于居民所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康县的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源自一场“村民院坝会”,正是这个“会”改变了康县城市建设的发展轨迹。近年来,康县围绕基层发展和治理难题,创新建立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致富”为主题的“三个共同”促振兴机制,推动基层事务共商共治,而“院坝会”就是村民关心基层发展、参与基层事务的重要平台。

  “巷道里的灯太暗了,晚上走路不安全,我希望加几盏灯。”“下水道太少,每逢雨天车库到处都是水,需要想办法解决一下。”“能不能在路边增加一些休闲座椅。”“饭店的油烟排到小区院里了,影响我们日常生活。”“我们小区的路面有破损,我建议维修。”“停车场太少,楼院里没有物业、消防设施也很老旧”……

  在一场场设在居民家门口的“院坝会”中,一件件“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脱颖而出。建什么样的县城,如何建好这个县城?康县亮出关键一招——就是把群众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当成城市建设中的“头等大事”来抓,结合县情和财力,在原有城市建设基础上全面开展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让城市配套更完善,让城市环境更宜居,让市民生活更舒畅。

  2022年以来,康县把百姓的心声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指南针”,在推进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行动中倾听群众呼声,回应市民诉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规、拆、补、建、治”五个方面入手,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的民生工程。邀请专业规划团队对县城“把脉问诊”、完善规划,在无法大拆大建的情况下,打楔子般植入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功能区培育。拆除“破旧危老”房屋1070户76823.904平方米,收回国有土地73余亩,利用腾退土地修建停车场、群众活动场所,有效提升了城市功能布局。补齐设施短板,改建完善城区雨水、污水、供水、供暖管网4.22万米,维修硬化背街小巷3万㎡,铺设人行道2.37万㎡,安装公共区域护栏3122米,改造公厕19座,新建公厕4座,安装城市座椅320个,筹措资金实施了老干部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规划馆无障碍电梯,进一步方便了“一老一少”活动和出行。坚持拆旧建美,拆迁腾空的地块不搞房产开发,规划启动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公园、绿地、停车场、专业市场、人行天桥、学校、幼儿园、便民养老服务中心、文旅商街、文化体育场地等城市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丰富商业业态。持续市容治理,整治城区主干道和河道电力、网络通信强弱电“飞线”18.64万余米。新增停车场所48处,停车位1958个,设置临时停车场7处,临时停车位600余个。在街道巷道安装路灯584盏,安装监控设备1000余套,让城市背街冷巷变得更加明亮、安全。引进北控环境公司提升市政环卫服务水平,个性化规划设计城区店招、广告牌,引导物业入驻小区开展服务,规范城乡居民自建房行为,常态化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动员群众参与,让城市常新常美。经过全县上下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获得居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桩桩、一件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好事实事,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的民本情怀、发展温度。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度也在不断提升,而康县也正朝着努力实现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的实践探索上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