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第10期丨陇西县:描绘亮丽风景线 打造文明魅力新陇西

日期:2024/09/06 14:09  来源:中共陇西县委宣传部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充分展示各地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展成效和经验做法,强化互学互鉴、提高创建质效,省文明办将于8月中旬至9月底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中国甘肃网等媒体平台开设“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栏,择优刊登各地的信息稿件,供大家学习借鉴。

  描绘亮丽风景线 打造文明魅力新陇西

  陇西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秉承“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不遗余力促发展,持之以恒抓创建,走出了一条提升文明素质、改善发展环境、造福人民群众的创建之路。

  突出以创惠民,打造群众满意“宜居之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质量、更有尊严、更有温度的幸福生活,是陇西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全县医疗、社保、养老等10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均保持在80%以上,每年实施十项民生实事。高标准完成11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扎实推进1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得到保障和改善。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崇文中学、巩昌中学实现整体搬迁,实验小学设立分校区,增加学位1.7万余个,荣膺“全市教育质量振兴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组建医共体3个,建成紧密型专科联盟44个、县乡专科(技术)联盟12个,有效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同时,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办好点滴小事中改善大民生,通过公共厕所免费开放、垃圾箱分类入地、无障碍设施建设、母婴室配套等一件件具体实事抓起,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实惠。

  突出以创促管,打造环境优美“靓丽之城”。陇西县始终把创造优美环境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基本功”来抓,以打造“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的花园城市为目标,以城区“五路、六广场、二十七个节点”为重点,全力推进“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破硬植景”行动,栽植各类花卉苗木680万株,种植草坪22.3万平方米,推动城市空间添色增彩。聚焦群众就近健身、文娱等需求,充分利用县城街头边角、闲置地块,通过一系列微更新、微设计,打造三家店、陇粮路等一批“口袋公园”,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0%,群众在“小而美”“小而精”中享受“微幸福”。紧盯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错时管理、延时执勤、定人定岗、机动巡查、重点盯守”等多效并联工作机制,集中开展城市“不体面问题”专项整治,“牛皮癣”“蜘蛛网”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突出以创化人,打造崇德向善“文明之城”。陇西县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明城市创建的全过程、各方面,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我来说”“文明旅游伴我行”等系列新风倡树活动,启动“文明是最美的风景”主题采访报道,近2000余块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公益广告遍布城区各个角落,让城市的文明气质更加饱满。建立健全评先进、树典型、学模范典型示范引领机制,创新举办首届“感动陇西”“文明风·巾帼美”等评选表彰活动,邀请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参加重大庆典纪念活动,彰显了全社会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美好风尚。坚持“一所一特色、一站一品牌”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孵化机制,紧贴群众需求,推出“百姓舞台”“知行课堂”“司机驿站”“幸福小院”“敲锣打鼓送荣誉”“春种·夏管·秋收·冬训”四季助农等一批文明实践品牌,常态化组织开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等活动,凡人善举持续汇聚文明暖流。

  突出以创兴文,打造文化厚重“魅力之城”。陇西县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动漫《灵草小战士》荣获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大型新编秦剧《李时珍传奇》斩获第六届甘肃省戏剧红梅奖剧目大奖,美术作品《白露》《和谐春暖 雨润旱塬》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每年举办世界李氏文化论坛、李氏文化旅游节,连续举办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高质量举办“艺海奇峰·了望墨韵”全国书画作品邀请展,“中国药都·李氏故里”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影剧院改造投用,莫建成艺术博物馆、城市城市智慧书屋建成运营,全县200多支群众文化社团活跃在乡村一线,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补充。特别是聚焦传统节日及重要时间节点,广泛深入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文艺展演、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等活动,创新开展“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等新业态,既守护了优秀文化根脉,又点亮了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