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1/03 10:01 来源:甘肃农民报
字号:[大][中][小]
滚滚黄河水,茫茫黄土塬,目之所及,皆显文明。
42万平方公里的陇原大地,文明的传递始终生生不息,遍布全省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文明实践阵地,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温度、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热度和群众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紧紧连在一起,以文明之花的锦簇绽放,滋养着每一寸土地,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的磅礴力量,催生出生机勃勃的崭新风貌。
近日,崆峒区中街街道新民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冬至‘邻’聚力·幸福暖‘食’光”冬至主题活动。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孔莹莹 摄
近年来,我省勇立潮头,累计建成实践中心87个、实践所1356个、实践站17472个,更延伸打造出886个熠熠生辉的文明实践基地,在全国率先达成省域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遍布陇原大地的村头巷尾、阡陌闾阎,它们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开展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提供了坚强的阵地和广阔的舞台,有效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阵地资源:整合焕发新动能
2019年,华池县五蛟镇杜右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落成,虽然场所面积不大,但功能室应有尽有。乡村记忆馆,让人沉浸怀旧;图书室,是村民求知的宝库;协商议事厅,碰撞出发展的火花;法治长廊,筑牢乡村法治根基;乡村振兴大讲堂,催人奋进;书画室,墨香四溢,滋养村民精神世界;文体活动广场,洋溢着活力气息。
永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开展书画进社区活动。(永靖县委宣传部供图)
有效整合阵地资源,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的重要路径。对此,我省遵循办公场所最小化、阵地资源最优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原则,立足地域优势和特点,下大力气整合调动现有资源,唤醒激活沉睡资源,挖掘培育特色资源,严格落实中央精神不搞大拆大建,务实高效开展活动不做纸面文章,一体统筹、协同运行。
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党校、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乡村学校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等阵地资源,我省各地纷纷建起了“艺术大讲堂”“文化大课堂”“文明礼仪大厅”等,使更多闲置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使文明实践达到了“民有所需、物尽其用、共建共享”的良好效果。
体制机制:灵活机动有效果
“群众脚步所至,宣讲之声即达。”在天祝县华藏寺镇野雉沟村,理论宣讲志愿者化身“文明轻骑兵”,巧用碎片时间,将宣讲阵地融入群众日常。田间地头,便是天然课堂,宣讲志愿者们席地而坐,与劳作休憩的群众唠家常、话发展,用质朴言语,深入浅出地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天祝县华藏寺镇野雉沟村理论宣讲志愿者在田间地头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天祝县委宣传部供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玉门市的“农村党校”、肃北县“马背宣讲队”、临泽县“头雁宣讲团”、民勤县“德治理事会”、天祝县“道德储蓄所”、清水县“三提五讲一解决”理论政策面对面、白银区“三晒三比三赛”乡风文明行动等一大批有生气、有人气、接地气的品牌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开创了“甘”味宣讲、文明“陇”香的生动局面。
此外,我省各地还在形式载体上广泛开展有益探索和尝试,深度结合当地发展目标和群众生活实际,以“为民、便民、利民”为初衷,以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为导向,品牌化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化活动不断涌现。
金川区创新案例《文明实践“细制入微”服务群众“零距离”》入选《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2024年)》;礼县的“农民夜校”、两当的“民事直说”、金川区“敲锣打鼓送荣誉”入选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方法100例》;清水县委书记、宁县新宁镇党委书记、金川区新粮地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体会被编入中央文明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怎么干”系列丛书》,这些“走出去”的交流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我省新时代文明建设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力。
截至目前,我省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聚各方力量,组织党员干部、专家学者、道德模范等文明实践志愿者,大胆创新采用“固定+流动”“室内+室外”“线上+线下”多元模式,以集中宣讲、分队入户、随机交流等灵活方式,如火如荼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理论宣讲活动22万场次、政策宣传26万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如轻盈飞鸟,顺利“飞入寻常百姓家”,点亮群众思想灯塔。
服务群众:精准周到有温度
群众足迹所到之处,文明实践随之延伸;群众需求萌生之地,志愿服务即刻响应。
我省紧扣“阵地拓展+品牌提升+服务延伸”目标要求,精准聚焦群众需求,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往深里走、细里走、实里走,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在探索文明实践服务群众“零距离”有效路径方面作出了甘肃贡献。
近日,清水县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 志愿服务我践行”文明实践共享集市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赶“文明集市”。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牛启坤 摄
在西峰区肖金镇王庄村,馨扬巾帼志愿服务队穿梭于田间地头,忙碌于困难群众家中,她们帮残疾、孤寡老人料理农活,清扫村上卫生,用实际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精神,将建设美丽乡村、传递孝老爱亲的正能量,仿若温暖火种,播撒至家家户户。
我省各地将普惠性和特惠性志愿服务相结合,利用文化科技“三下乡”、百姓舞台演出、节庆庙会赶集等时机,发挥专业志愿优势有计划地开展政策宣传、就业咨询、体检问诊等活动,对特殊群体和特困群众,以结对帮联、上门服务等方式做实暖心工程,在潜移默化中践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增强了文明实践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冬日清晨,漳县殪虎桥镇铁沟村爱心食堂暖意融融,留守老人围坐享热饭,闲聊声不断,烟火气十足。因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吃饭成难题,漳县组建“爱心食堂”与志愿者服务队,送餐上门,既解老人吃饭难,又让外出子女安心打拼。
近日,兰州新区舟曲综合服务中心举办“庆冬至、包饺子”活动,为辖区独居、高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宴。(舟曲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下,全省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开思路,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已达 103.4万余场(次),惠及群众422万余人,用行动书写温暖篇章,让文明之光熠熠生辉。
实践因文明注入而暖意流淌,文明因实践深耕而绚丽多彩。伴随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推进,文明因子已然融入广大群众精神血脉,文明实践活动精准契合群众“口味”,愈发活力四溢、魅力无穷、吸引力爆棚。如今,这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的文明实践活动,恰似姹紫嫣红的文明繁花,在陇原大地争奇斗艳、竞相绽放,绘就一幅文明昌盛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