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进创新 提升文明质效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创新案例网上展示活动】第1期 | 甘肃:改进创新三项机制 为文明创建赋能增量

日期:2025/03/13 11:03  来源:甘肃省文明办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甘肃文明网即日起开展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创新案例网上展示活动,旨在通过聚焦工作机制、丰富工作载体、打造优质品牌等创新举措,进一步做优做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创新、亮点工作,为推动新时代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鲜活经验、特色做法和生动实践。

甘肃:改进创新三项机制 为文明创建赋能增量

  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立足职能定位和职责使命,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招”,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健全五大常态机制、完善评估反馈机制,持续为全省文明创建赋能增量,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展现新作为新担当。

  坚持改进创新,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甘肃牢固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作用,既要“分兵把口、各管一摊”,又要靠前一步、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凝聚合力做好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是迅速建立机制。认真贯彻机构改革统一部署,起草印发《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设立由省委组织部等40家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专项工作机制,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研究制定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分工,组织召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为合力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制定三项制度。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请示报告制度、分工协作制度、督办落实制度三项制度,确定了专项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重要活动,及时向专项工作机制请示报告,重大事项会议研究,明确了专项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信息互通、沟通协调、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三是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专项工作机制牵头抓总作用,有效担负起规划指导、协调推进、组织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任务。激发专项机制成员单位、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融合、业务聚合,促进相互流通、共享共用,形成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注重常态长效,建立五大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文明甘肃建设六大工程,特别是文明创建工程,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原则,建立巡回指导、联系包抓、结对帮创、交叉互评、民意调查等五大机制。一是巡回指导机制。采用“四不两直”方式,每年对各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至少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实地指导、现场辅导,及时指出存在的短板、弱项,对直接影响和制约创建工作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向提名城市进行反馈。同时,协调全国知名创建专家赴张掖、崇信、肃南等市县开展专题培训、专业指导。二是联系包抓机制。结合“三抓三促”行动、党纪学习教育活动,实行领导联系包抓提名城市机制,深入包抓城市指导创建工作全年累计12次,并及时协调督促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结对帮创机制。持续完善“文明”帮“提名”帮建工作模式,兰州、金昌、嘉峪关3个全国文明城市,与敦煌、肃南、玉门等9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进行结对帮创。通过派员指导、座谈交流、现场观摩学习等形式,手把手帮助县级提名城市迅速提升创建能力。四是交叉互评机制。按照全国文明城市评估标准,组织各提名城市每季度最后一个月开展一次交叉互评,根据互评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推动各城市“走出去、请进来”实地交流互学26次。五是民意调查机制。将群众反馈问题作为改革的驱动力,每年6月和11月分别对各提名城市开展2次创建工作民意调查,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用心用情为民办事,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垒和自我满足的状态,文明创建质量和民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强化动态管理,完善评估反馈机制。健全以规范化、科学化年度评估反馈为重点的反馈机制,督促推动各提名城市进一步对标对表评估标准要求,找准问题不足、短板症结,着力抓好整改、提质增效。一是聚焦问题导向抓突破。通过评估查找问题,并梳理制定整改措施,确保有一件改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做到整改无死角、问题无遗漏。开展拉网式、地毯式、起底式的摸排整改,对已达标项目,持续巩固提升,把工作精度调整到“微米”计量,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二是聚焦利民惠民抓突破。坚持在全面提升精细化服务管理和软硬件设施功能上下功夫,以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市场经营三大领域专项整治为抓手,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用数字赋能文明创建,努力推动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基层治理等智慧应用,为城市管理创造新工具、构建新模式,提高城市管理的能级和质效,让群众在就医、就学、出行、办事上更加便捷。三是聚焦文明素养抓突破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为目标,以加强诚信建设和推进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为内容,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持续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