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1 10:03 来源:天水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甘肃文明网即日起开展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创新案例网上展示活动,旨在通过聚焦工作机制、丰富工作载体、打造优质品牌等创新举措,进一步做优做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创新、亮点工作,为推动新时代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鲜活经验、特色做法和生动实践。
天水市:健全机制 巩固提升 常态长效推动文明创建取得实效
近年来,天水市坚持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提质、以创争优,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内聚力量、外树形象,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强大合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健全机制,规划引领明方向。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专题研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并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市领导班子考核,不断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领导。二是靠实工作责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长的创城工作指挥部,建立工作通报、群众监督、宣传教育、“红黑榜”等制度,每年组织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创城工作会、培训会等专项会议,明确工作思路、推进步骤和任务分工,推动全市创城工作一体谋划、协同推进。三是广泛凝聚合力。发挥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创新载体、形式、内容和手段,促进相互流通、同频共振。四是注重学习宣传。先后赴四川德阳、河南安阳、甘肃金昌等地考察学习城市建设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经验做法,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二、示范带动,典型引领树新风。一是弘扬核心价值。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创建行动”和做文明有礼天水人“十大文明行动”,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1000余场次,累计刊发、转载、发放《文明养犬》《文明过节》等倡议书、折页10万余份,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巡礼和“文明微讲堂”2000余条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二是选树宣传典型。持续放大“德润天水”品牌效应,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选树和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常态化发布模范事迹210余条次。邀请各类模范代表参加公祭伏羲大典、万人婚礼、模范拜年等活动,举办“公民道德宣传日”主题宣讲86场,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有全国道德模范5名(含提名奖)、省级道德模范7名,中国好人5名、甘肃好人56名、天水好人515人,新时代甘肃好少年23名、新时代天水好少年155名。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倡树文明新风、勤俭文明过节”“文明实践送温暖、志愿服务献爱心”等群众性文体活动3200多场次,丰富节日内涵,弘扬民俗文化。四是塑造文明新风。组织开展“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弘扬正能量”主题微座谈、“秦风集体婚礼暨婚俗展演展示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400多场次,发放《倡导文明祭祀宣传移风易俗倡议书》《市民文明手册》等3万余册,发表“抵制高额彩礼、倡树文明新风”的诗歌作品20余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破除恶俗陋俗,提倡文明新风。
三、巩固提升,文明创建增内涵。一是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不断健全完善创城常态工作机制和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机制,引导广大群众在参与文明创建中培养文明意识,形成文明习惯。注重发挥好12345便民服务热线“窗口”作用,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听取群众评价,群众参与率、知晓率和满意度逐年提升。目前,有市级以上文明单位509个、文明村镇334个、文明校园258所、文明家庭123个。二是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乡村大喇叭”“百姓讲堂”“庭院课堂”“红色课题”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讲方式开展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优化“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等机制,更好服务群众、成风化俗。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124个、实践站2846个,实践点(基地)363个,“甘肃好人”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7个。三是以法治涵养城市文明。颁布实施《天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常态化学习宣传,开展集中活动3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推动文明从“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四是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党员干部引领带动,坚持集中和常态相结合,持续深化“包街包巷包小区”责任制,每周五下午,党员干部职工下沉主次干道、街道社区、背街小巷开展卫生清扫、植绿护绿、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积极助力“天水麻辣烫”服务保障,累计发出《致广大市民朋友的一封信》等10万余份、宣传短信625万条,市委、市政府及市文明办发出的《感谢信》浏览量累计突破50万次,赋能流量经济,推进双向奔赴,形成了全民支持创城、参与创城、点赞创城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