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进创新 提升文明质效丨机制创新案例网上展示活动】第14期 | 漳县:“3353”工作机制助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日期:2025/03/21 09:03  来源:中共定西市委宣传部、中共漳县县委宣传部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甘肃文明网即日起开展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创新案例网上展示活动,旨在通过聚焦工作机制、丰富工作载体、打造优质品牌等创新举措,进一步做优做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创新、亮点工作,为推动新时代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鲜活经验、特色做法和生动实践。

漳县:“3353”工作机制助推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倡导文明殡葬、抵制高额彩礼作为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主要抓手,立足县情实际,探索推行“3353”工作法,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突出“三个坚持”,做到上下贯通、一体推进。一是坚持高位推动。连续三年制定印发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行动方案》,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加压履责,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坚持统筹推进。统筹文明办、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通过“积分制”等措施,将移风易俗与选优评优、惠农政策落实全面挂钩,对移风易俗模范家庭和个人进行表扬奖励。三是坚持紧扣实际。指导各乡镇立足实际,结合婚丧嫁娶活动指导标准,重新修订完善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规范运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积极开展村民议事、道德评议等活动。

  二、健全“三项机制”,做到同向发力、合力推进。一是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召开全县移风易俗推进会、部门联席会议等专题会议,谋划推动、解决问题,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强化问题导向,定期分析研判,主动加压履责、全力推动落实,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出台《漳县治理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攻坚年行动方案》《漳县党员干部职工婚丧嫁娶活动指导标准》《漳县移风易俗部门联动监管办法(试行)》等制度,明确“限高”标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建立监督执行机制。成立全县移风易俗巡回督导组,开展专项督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动态管理,整治规范婚丧用品市场经营主体209家,备案登记婚宴酒店、婚庆公司23家,累计报备婚丧喜庆事宜1620场次。

  三、聚焦“五个重点”,做到资源整合、统筹推进。一是聚焦文明创建。在城区公交站点、人民公园宣传栏、建筑围挡等醒目位置,广泛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民文明公约、移风易俗等公益广告780余处景观小品7处,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观念、提升素养。二是聚焦“关键少数”。紧盯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督促提醒乡镇、部门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漳县移风易俗应知应会》,并带头严格落实。督促各乡镇抓住“媒人”“总管”等人员,通过召开座谈会、培训会等方式,教育引导他们带头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三是聚焦宣传引导。立足直观形象教育随时随地,指导乡镇(村社)建立乡风文明宣传栏、村规民约室外展板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婚育新风、家风家教等内容。通过发放宣传彩页、倡议书,制作展播《十万彩礼的风波》等微视频,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理念。四是聚焦典型引领。广泛开展典型选树活动,累计推出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漳县好人等典型110余名,组织开展典型宣传宣讲活动,引导群众心有榜样、见贤思齐。同时,在县属媒体平台开设“典型风采”专题专栏,累计报道典型60余人次。五是聚焦重点领域。制定《“推动殡葬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殡葬移风易俗工作。制作发放“厚养薄葬·绿色祭扫·移风易俗”宣传页4万余份、发放移风易俗宣传手提袋1万余个。联合县民政局率先在全市建成殡葬文化长廊1处。

  四、建强“三大品牌”,做到品牌引领、创新推进。一是建强“巾帼红娘团”品牌。充分发挥基层妇联干部作用,广泛吸纳热心公益的妇女同志,组建“巾帼红娘团”志愿服务队伍,摸清未婚青年底数并建立信息库,积极牵线搭桥,广泛宣传婚俗新风,引导群众抵制高额彩礼。二是建强“准丈母娘座谈会”品牌。组织适龄未婚女青年母亲,适时召开准丈母娘座谈会,发挥好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作用,讲解政策、开展讨论,引导未婚女青年父母逐步转变落后思想观念,狠刹农村高额彩礼歪风。三是建强“流动照相馆”品牌。支持培育一批摄影技术过硬、热心志愿服务的基层干部,大力推广“流动照相馆”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免费照相服务,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制定“岁月留影”“成长瞬间”等多样化拍摄主题,记录老人晚年幸福时光,定格儿童纯真无忧童年。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