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3/24 16:03 来源:武威市融媒体中心
字号:[大][中][小]
从首都北京到甘肃武威,跨越千里的不仅是距离,更是一颗不忘使命、服务军民的赤子之心。
2024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生张晓艳,主动请缨赴甘肃省武威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代职锻炼,以“白衣战士”的一腔热血为武威这片土地注入优质的医疗技术。
武威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气候干旱少雨,风沙天气多,呼吸系统疾病频发。初到武威,张晓艳便瞄准当地呼吸学科发展短板,以专题授课、临床带教等为抓手,系统性提升科室诊疗水平。她推动开设间质性肺病专科门诊,填补了当地专科空白;推广规范化气管镜检查技术,为疑难病例精准诊疗提供保障;带领团队成功抢救多例危重患者及呼吸系统疑难杂症患者,包括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昏迷、复杂多腔膜积液、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干酪样肺结核等病症,受到患者高度赞誉。
针对武威地区呼吸系统疾病频发、重症救治能力不足的问题,毕业于北京大学医疗系的张晓艳一来武威,就全身心地投入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中。
天祝县一名78岁的女患者,慢性咳嗽咳痰两年多,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疗效甚微。2024年12月2日,该患者抱着一丝希望来到张晓艳所在的门诊。张晓艳仔细对该患者两年来的所有CT片进行重新研判,发现其病情变化符合活动性肺结核。经进一步化验后,确诊为结核病。她对该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后一周,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身体迅速恢复。康复出院时,该患者对张晓艳竖起大拇指:“我在别处看了很久都没有看好的病,张大夫您竟然看好了。真是太感谢了!”
今年正月初五,一位凉州区的病人家属带着病历资料来向张晓艳求助。患者58岁,男性,年三十晚开始连续5天39℃以上高热,在其他医院进行抗生素治疗5天无效,便多方打听找到张晓艳。当时正值甲流高峰时期,经检查,患者胸部CT为典型病毒性感染征象,张晓艳凭借对病毒性肺炎特征的敏锐识别,立即指导患者主管医生调整药物,避免病情恶化。当晚,患者体温就恢复了正常,一周后康复出院。
今年2月10日,一位来自凉州区金羊镇35岁的妇女,因呼吸困难入院。患者入院时呈严重缺氧、呼吸衰竭的危险状态。张晓艳迅速明确诊断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两周后复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氧分压水平恢复正常,康复出院。
在武威的短短7个月时间,从医院诊室到患者家中,女军医张晓艳的战场始终紧贴百姓需求。
为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张晓艳背起沉重的诊疗箱,将诊室“搬到”老百姓的家中,为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上门巡诊百余次,足迹遍布武威偏远乡村;走访三县一区多家敬老院、卫生院,为孤寡老人制定治疗方案,将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炕头。在军烈属家中,她更以一名军医的身份传递着尊崇和关怀。她还奔赴凉州区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爱心义诊,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特殊儿童的健康。
一位曾接受居家巡诊治疗的慢阻肺合并肺心病的83岁的患者激动地说:“张医生比亲人还亲,连药箱都帮我整理好。”
身为军医,张晓艳始终心系部队官兵健康。她多次赴驻地部队巡诊,并针对高原训练特点制定呼吸道疾病预防方案。2024年9月,她带领团队成功抢救一名突发脓毒症的战士。面对基层官兵的赞誉,她动情地说:“为战友健康保驾护航,就是守护战斗力,就是军医的战位。”
2024年11月,张晓艳得知武威地区血库紧张,带头参与献血,将一腔热血献给武威军民,彰显了“军民同心,大爱无疆”的精神传承。
“这里的每一张笑脸,都是军医价值的见证。”张晓艳在代职日记中写道。
代职期间,张晓艳还结合临床经验撰写了《脓毒症战士救治经验》《干酪样肺结核诊疗要点》等5篇学术文章,在医院公众号发表后惠及更多基层医护人员。
张晓艳不仅是名军医,更是军迷爱好者,她对狙击手特别钦佩,喜欢狙击手那种沉着冷静。她的学生刘佳告诉记者:“张老师沉着冷静的性格感染着我。作为医生,时刻都会面临突发危重患者,张老师教会我如何从容面对。”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院领导告诉记者:“张晓艳医生带来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一颗把武威当故乡、视患者为亲人的赤子之心。”在武期间,张晓艳累计接诊病人2000多名,救治危重患者20余名。她,用听诊器倾听民需,用处方笺书写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