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23 17:04 来源:定西文明实践
字号:[大][中][小]
今年以来,陇西县聚焦“一老一小”这两大重点群体的切实需求,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大胆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品牌化建设,让文明实践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为老人送上“一碗热乎饭”的暖心关怀,到为孩子搭建“一张小课桌”的知识启蒙,从打造“一间读书室”的知识宝库,再到开设“一堂社教课”的文化传承,每一个普惠性的文明实践项目,都精准地命中群众的需求靶心,化解他们生活中的忧愁与困扰。
“一碗热乎饭”,稳稳兜住老有所养之底
农村老人养老就餐难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柯寨镇张家湾村巧妙利用闲置的村小学,将其改建成温馨的“爱心食堂”,并推出“一碗热乎饭”惠民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采用“政府引导、单位帮扶、村级主办、群众参与、老人互助”的筹资模式,同时搭配志愿者服务,为全村老人提供贴心的养老助餐服务。
不仅如此,村里还同步配套建设了“爱心理发屋”“爱心卫生室”“爱心菜园”等10个功能服务区,致力于全方位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志愿者们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镇卫生院也会每半月开展一次健康体检,还联合举办了6场关爱老人文艺活动。在这里,老人们享受着“用餐+医疗+社交+文艺”的一体化服务,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项目运行后,平均每天服务30多位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达60%。老人们从过去的“凑合吃饭”,变成如今的“按时就餐”,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一张小课桌”,有效化解幼有所教之忧
马河镇杨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村民的实际困难出发,一心想着为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自2021年起,在驻村工作队的牵头下,寒暑假“爱心托管班”正式开办。截至目前,已累计招募160余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开设了学业辅导、文体娱乐、社科教学等多元化课程。
依托省总工会援建的培训中心,托管班还设置了木工坊、陶艺室、书法课等40余项特色活动,组织开展了10余场如“孝亲敬老”饺子宴等文明实践活动。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知识的拓展储备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杨营村“爱心托管班”为示范,全县积极推广这一成功经验。截至2024年寒假,17个乡镇已建成39个村级假期“爱心托管班”,为1100余名农村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托管服务。
“一间读书室”,充分满足学有所长之需
随着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在时空上的限制愈发凸显。陇西紧扣这一趋势,创新打造了2座“城市智慧书屋”。书屋精心配置了政经、文史、少儿等多个领域的6000余册图书,成功构建起覆盖全城、辐射全域的“15分钟阅读圈”。
书屋内配备了自助借还机、RFID防盗门等数字化设备,还建立了完善的图书更新机制,会根据借阅反馈情况及时更新图书资源。这里实行24小时开放模式,不设门槛、不限时间、不定区域,让每一位读书爱好者随时随地都能驻足阅读。智慧书屋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服务质量,全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已然成为陇西城市文化的崭新地标,为打造书香陇西筑牢了根基。
“一堂社教课”,紧紧守牢文有所承之源
秉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传下去”的理念,陇西县以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为依托,精心策划推出“知行课堂”志愿服务项目。项目采用“知识习得、问答互动、观摩体悟、躬身实践”的创新形式,累计开展活动超过600场次,服务青少年超过5.8万人次。
该项目巧妙融合历史、艺术与科技,精心开发了“史前陶器”等8大主题课程,还联合非遗传承人开设道情戏曲等特色课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将“陇西道情”劝善唱词与孝道文化有机结合,既激发了参与者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又以艺术的形式传递了文明新风尚。“知行课堂”以小见大,实现了文化的广泛传播,让原本的“参观者”变成了积极的“传承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历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血脉,推动年接待量超过2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