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漳县:孝善之花绽放漳河两岸 文明实践绘就温情画卷

时间:2025/06/17 11:06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孝善,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核。自甘肃省定西市创新设立阳历每月“5号”为“定西市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日”、农历每月“初九”为“孝善日”以来,漳县积极响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掀起了一场温暖人心的孝善行动。如今,在漳河两岸,尊老敬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了无数志愿者的实际行动,勾勒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时代画卷。

  精准施策:织密助老服务网络

  “孩子们一来,家里立马就亮堂热闹起来了!”望着志愿者将屋子打扫得窗明几净,漳县殪虎桥镇龙架月村82岁的李奶奶眼角闪烁着感动的泪花。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正是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近年来,在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办的统筹规划与精心指导下,全县13个乡镇、140个行政村(社区)充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创新推出“网格化+铁脚板”服务机制。志愿者们化身为“移动网格员”,用脚步丈量民情,逐户登门走访,通过与老人拉家常、细致询问需求的方式,对独居、失能、留守等特殊老年群体进行精准摸排,针对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精心制定涵盖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情感陪伴等内容的“一户一策”服务方案,将关怀细化到爱心送餐、节日陪伴、卫生清洁等具体环节,让文明实践既有力度又充满温度。

漳县马泉乡骆家沟村志愿者为老人举办“德润生日会”(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多元实践:打造特色服务品牌

  “看到老人们在生日会上笑得那么开心,听他们讲述年轻时的故事,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特别有意义。”参与马泉乡“德润生日会”的志愿者蒲丽萍感慨道。

  漳县巧妙地将孝善日活动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起“1+N”志愿服务矩阵。在全县13个乡镇,通过“村里补一点、户里出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融资模式,创办了24个互助幸福院、“爱心食堂”,并采用“食堂就餐+上门送餐”的服务模式,为700余名留守老人送上“三餐热饭、四季温暖”的贴心关怀。武当乡组建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初九定期开展“送医上门”行动,为高龄老人提供血压血糖监测、康复指导等服务,累计服务达600余人次。马泉乡则创新推出“德润生日会”文明实践品牌,在传统节日、“孝善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村社为单位为70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庆祝活动,通过唱生日歌、话家常、宣讲政策等形式,填补老人们的精神空缺,累计服务1200余人次。

老人们在漳县殪虎桥镇铁沟村爱心食堂就餐(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暖心陪伴:架起情感沟通桥梁

  在每月的孝善日活动中,志愿者们不仅是贴心的“服务员”,更是耐心的“倾听者”。“张叔,您觉得这个力度合适不?平时自己在家按的时候,一定要顺着经络方向,每天早晚各十分钟,慢慢就能缓解疼痛了。”在殪虎桥镇吴家山村,志愿者庞晓梅为腰腿疼的张爷爷按摩理疗,并悉心教授居家康复技巧;在殪虎桥镇瓦房村,志愿者帮助老人与远方子女进行视频通话,让跨越千里的思念化作幸福的泪水。正如瓦房村副书记张彩红所言:“很多独居老人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据统计,全县每月参与孝善日活动的志愿者超过1000人次,服务老人家庭达500余户次。

  长效发展:构建孝善文化生态

  “现在有了新的活动室,我们没事就来下下棋、看看书,生活丰富多了。”漳县武当乡张坪村的王大爷开心地说。

  漳县通过“硬件升级+软件赋能”双轮驱动,推动孝善服务走向常态化。当地投资60万元,将武当乡张坪村、金钟镇苏油沟村等3个爱心食堂升级为村级互助幸福院,并配套建设棋牌室、图书室等设施。同时,将孝善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开展“孝善家庭”“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风尚。盐井镇积极响应,通过指导各村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将孝善理念巧妙融入移风易俗工作,倡导文明新风尚。在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和引导下,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取而代之的是简约适度、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

  下一步,漳县将持续深化“爱心食堂”“德润生日会”等孝善实践品牌建设,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让孝善之花在漳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常开不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Copyright 2011 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陇ICP备13000735号-1
技术支持: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