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社团花开满校园

日期:2025/06/20 12:06  来源:新甘肃

字号:[][][]

平凉市实验小学操场上,足球社团队员们正在训练。(本文图片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田丽媛 摄)

  每周一至周四下午5时,平凉市实验小学校园里格外热闹:操场上,足球小将们挥汗如雨;古筝教室中,学生们轻拨琴弦弹奏出悠扬的乐章;朗诵室里,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抒发着纯真的感情;美术教室内,学生们专注地描绘出心中的五彩世界……

古筝教室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弹古筝。

  “看!我的无人机会绕杆了!”五年级学生张泽厚兴奋地展示他的操作技能。在学校的无人机社团,他和伙伴们从零基础起步,如今已能操作无人机完成复杂任务。

无人机社团教室里,学生正在操作无人机。

  指导老师赵罡介绍:“学校还组建了计算机编程、生物科技等科技类社团,旨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提升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及学情特征,平凉市实验小学共开设涵盖艺术、体育、科技、非遗传承、语言等多个门类的24个校级社团和37个班级社团。实验小学副校长郭忠勤表示:“我们坚持‘五育并举’,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人人有项目、个个有特长’。”  

“石上画开”社团教室里,老师指导学生们在石头上作画。

  “注意涂色要均匀,勾边要仔细……”在“石上画开”社团,四年级学生康悦桐正专注地在石头上作画。今年,她的作品在辽宁省“童眼石趣”石头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石上画开”社团学生们的作品琳琅满目。

  同样受学生欢迎的还有扎染手工社团。走进教室,四周挂满孩子们创作的蝴蝶、雨伞等,栩栩如生。“孩子们学得特别快,有的还能‘废物’再利用。”指导老师尹岁红指着学生作品《舞蹈者》赞不绝口,“这是用扎染失败的手绢,结合绘画而作。”    

扎染手工社团的学生们正在创作。

  操场上,校足球队的队员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训练。“我们每天训练1小时,去年拿了市里冠军!”六年级学生线秋雨说。

  指导老师马小芳介绍,学校通过社团发掘了不少体育苗子,多次在市级比赛中摘金。  

  器乐合奏《五声》、舞蹈社团舞蹈《荷塘戏语》曾获全国金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教育频道播出;舞蹈《魂·1937》2021年荣获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合唱社团合唱《闲聊波尔卡》2019年摘得甘肃省首届中小学合唱比赛桂冠……  

美术社团的学生们正专注作画。

  社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与崆峒武术学校合作开设崆峒武术社团,邀请平凉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开展剪纸、中医文化等活动。还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特长,开设英语话剧、红领巾宣讲团、诗词欣赏等社团。

  学生家长张瑞说:“孩子参加朗诵社团后,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减负担,增幸福。平凉市实验小学的社团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个孩子的童年。

  校长苟琪瑞说:“教育的真谛是唤醒潜能。我们将继续拓展社团内涵,让校园成为孕育梦想的沃土。”

计算机编程社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编辑代码。

  同样的场景也在平凉其他学校上演。在崆峒区西大街小学,一张张彩纸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变成各种精美图案;在静宁县实验小学,秦腔社团传来婉转悠扬的唱腔……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平凉市要求各校做到“三个全覆盖”:社团类型全覆盖、学生参与全覆盖、专业指导全覆盖。

  “我们要求各校加强足球、篮球、象棋、围棋等体育社团建设,每个义务教育学校至少有1个特色体育社团、1个特色艺术社团,学校根据实际开设地方特色项目。”平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岳百合介绍,目前全市中小学共开设各类社团7000余个,参与学生达22万人次。

责任编辑:杨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