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7/10 16:07 来源:文明金昌
字号:[大][中][小]
深红色……紫红色……血红色……一只橄榄球大小的锥形试剂瓶在潘从明手中娴熟转动。实验室灯光下,他俯身凝视瓶中液体,如同破译大地的密码。突然,他眉头舒展:“黄红色!铑的纯度达标了。”这双辨识千万分色彩差别的眼睛,已在贵金属提纯战场淬炼了29载春秋。
盛夏,窗外晨光熹微,他抹去一夜疲惫,转身走向机器轰鸣的车间——那里堆积如山的镍矿废渣,正等待这位“点石成金”的国匠施展魔法。
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提纯班班长潘从明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扎根贵金属生产一线,从普通一线工人成长为高技能的国家级工匠,并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6项,完成各类创新项目228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0项,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篇、论著一部。从国家级技能大师,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潘从明用脚步丈量了其中的艰辛,用心血铸就了冶金路上的辉煌。
潘从明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宣讲活动
万次淬炼:从废渣中掘出“工业维生素”
0.39%——这是中国铂族贵金属储量占全球的比例。当大国重器“天宫”“蛟龙”翱翔深空、探秘深海时,指甲盖大小的贵金属元件背后,是潘从明与团队从数万吨“废渣”中掘金的默默奉献。
1996年,技校毕业的潘从明走进金川集团贵金属冶炼厂,第一次见识到比金银更珍稀的“工业维生素”。彼时,提取1克99.99%纯度的铂族金属,需用60余种化学试剂反复处理5吨镍矿废渣。传统工艺下,大量贵金属与废料一同湮没,精炼次数稍有不慎,要么金属流失,要么纯度不足。
“大国重器的血脉,岂能受制于人?”潘从明扎进实验室,床头堆起120余册专业书籍,80万字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800多个化学方程式。三年间,他随身携带彩笔将溶液色彩绘于纸上,数万次试验后,一套颠覆行业的“颜色密码”诞生——深红含铜杂质,粉红标志铑铑达标,蓝光泄露铁元素踪迹。这套“颜色判断法”将精炼次数压缩30%,被央视作为大国工匠绝技推向全国。
镍阳极泥是提取铂族金属的主要原料之一,如何实现清洁、环保、高效提取回收,一直是困扰贵金属冶炼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也是潘从明不断追求要解决的问题。为攻克“镍阳极泥绿色高效提取技术”,潘从明连续120多天吃住在车间,开启贵金属冶金技术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在此后四年多的时间里,他迎来了没有周末以及节假日的疯狂工作模式。
潘从明正在认真工作
2014年该项目技术全面投入生产应用,解决了沿用38年的传统工艺中存在的原料适应性弱、资源利用率低、环保清洁性差等诸多难题,使铂族金属的产能由400公斤/年提升至4500公斤/年以上,单位加工成本同比降低60%以上,职工劳动生产率提高70%以上,并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78亿元。2018年,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专家鉴定,一致评定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硝酸在他手臂烙下永久的伤疤,刺激性气体摧毁了嗅觉神经,他却攥着实验瓶宣告胜利。当这项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技术投产时,中国贵金属冶炼终于撕掉依赖进口的标签。
孤勇者之歌:伤疤刻录的报国誓言
听设备运行声音、看操作流程规范……潘从明巡得仔细、查得认真,整条生产线巡查下来,已是中午。简单吃了饭,他顾不上休息,又一头扎进实验室。
拧开玻璃瓶盖,倒入化学试剂,轻轻摇动瓶身,潘从明紧盯温度计上的刻度变化,不时从瓶中舀取少量溶液,观察颜色、测量酸度,随后掏出手机计算投入产出的比例。“试试提高反应温度如何?”“改变反应酸度效果才好。”“优化试剂配比会不会更高效?”下午3点多,忙完实验的潘从明紧接着组织团队成员开展“复杂难处理物料中铂族金属提取技术”的研讨会,现场既有班组长,也有技术员,还有一线操作工。
潘从明正在认真做实验(资料图)
荣誉墙上,“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技能大奖”等证书熠熠生辉,而潘从明身上那些看不见的勋章更令人动容——永久性鼻炎、灼伤疤痕、丧失的嗅觉,记录着一位工匠以肉身搏击技术的惨烈征程。
2009年实验室灯光彻夜不熄。彼时潘从明双亲罹患癌症,女儿正值高考,妻子独力支撑家庭积劳成疾。他红着眼眶在记录本上写下:“父母妻儿,此生负你们太多;但国之重器,一分钟也等不起!”四载疯狂攻坚中,他带领团队完成近万次实验,最终突破传统工艺38年桎梏。当产能提升11倍的捷报传来,女儿却因长期疏于陪伴高考失利,这成为他心底最深的隐痛。
这份孤勇在2019年再次燃烧。二次贵金属回收项目攻坚时,潘从明耳部瘘管化脓,术后医嘱静养两周。听闻试车受阻,他拔掉纱布冲回车间:“项目耽搁不起!”带伤奋战三个月,伤口反复感染流脓,却提前一月实现7000公斤年产能突破。站在全新的全流程生产线前,他摸着结痂的耳朵笑道:“用一只耳朵换一座‘城市矿山’,值了!”
针对贵、贱金属等几十种杂质元素共存的难处理铑铱物料,他抛开传统工艺束缚,从头做起,突破性地提出以“高效分离、深度除杂、快速提取”等为关键词的新工艺方案,并一心扑了进去,经历无数的艰难与辛酸后,最终研发出一套收率高、成本低、周期短、环保好的复杂铑铱物料分离精炼全新工艺,使铑铱生产周期缩短62.5%,单位加工成本降低55.9%,解决了40多年来困扰无数同行专家的世界性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复杂铑铱物料综合利用的技术空白,是我国铑铱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薪火永续:百万字手稿照亮后来者之路
在潘从明创新工作室,一块写满化学公式的黑板静静矗立,下方铁柜里锁着30万字手写教材——这是他为青年工匠铺就的“掘金地图”。
潘从明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潘从明充分发挥自己工作室的优势,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编写教材,主动承担技艺传承工作,组建团队、培养人才,并将自己的“绝技、绝活”毫无保留地向员工和徒弟们分享,对他们精心辅导、悉心培育,实现员工多方面发展,增强创新团队的综合实力,为做大做强贵金属产业持续输出人才和技术,在生产一线帮助贵金属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在贵金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潘从明正在和团队一起谈论学习(资料图)
“我总有退休那天,但技术创新没有终点。”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潘从明独创“PDCA”培养模式:新人入职需手绘工艺流程图,每月提交实习报告,三年内须有专利或论文。严苛要求让29岁的王得瑜初时叫苦不迭,却在四年后手握3项专利当上班长:“潘老师教会我们,技能报国容不得半点虚招。”
在大家眼中潘从明是严厉负责的技术把关者,更是含金量很高的师父。2019年,对于刚离开校门进入提纯班的69个孩子,潘从明更是亲力亲为,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督促他们制定职业规划、学习岗位知识,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技能……
作为贵金属分厂提纯班的班长,潘从明希望自己的徒弟们从自己身上学会的不仅仅只是技能,还包括如何做人做事,希望他们卓越成长,行稳致远;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他要求自己的徒弟们要肯干、能干、会干,并坚持在一线奉献成长,爱岗敬业,发扬传承工匠劳模精神。
当179名弟子成长为技术骨干时,潘从明又瞄向更远的战场。“汽车、手机报废高峰将至,二次资源里的贵金属是移动金山!”他带领青年团队投入贵金属高附加值研发,在核心期刊发表20篇论文。党的二十大代表履职期间,他疾呼:“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工人能解决任何技术难题!”
从辨识溶液颜色的学徒,到制定国际标准的大国工匠;从背负家庭愧疚的奋斗者,到培育百名英才的领路人——潘从明用29年光阴在戈壁滩上书写传奇。当记者问及道德模范的意义,他指向车间轰鸣的机器:“你看这些贵金属,99.99%纯度才算合格。做人做事,不也该是这个标准吗?”
晨曦中,他再次走进实验室。试剂瓶里液体翻涌,一抹金黄骤然绽放——那是新工艺提取的第八种贵金属在闪光,亦是一位共产党员用生命淬炼的报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