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07/15 11:07 来源:中共西和县委宣传部
字号:[大][中][小]
连日来,陇南市西和县以雷霆之势全力推进婚丧领域问题综合治理,通过高密度宣传引导、制度化规范约束,一场重塑文明乡风的变革正在蓬勃开展。
靶向施策,制度创新破解陈规顽疾
针对沉疴旧习,西和县构建“调研—建制—落实”闭环机制,通过“大走访、大调研”覆盖399个村(社区),发起2万份线上问卷征集民意,广大干部群众“云端”建言献策;各乡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织乡贤、“总管”、红白理事会成员、党员群众代表开展座谈讨论,了解群众呼声。出台婚丧领域问题综合治理制度性文件,划定彩礼“红线”,取缔“见面礼、插香钱、开箱钱、谢媒礼”等变相彩礼名目;推行丧事“五减”(减时间、减程序、减费用、减压力、减污染),规范简办标准,减轻家庭负担;制定参加婚丧活动规范标准,明确红白事宴席规模,从源头遏制铺张浪费。每一项举措,都直指问题核心,让文明新风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各乡镇因地制宜、多点发力,以创新举措推进宣传、治理工作。太石河乡举行“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千人签名承诺活动,村民踊跃参与,以实际行动表达践行文明新风的决心;西高山镇发布“四限四倡”方案,大桥镇出台“限高公约”,苏合镇则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流程,强化红白理事会运行管理,推动婚丧事费用下降。
各乡镇的特色实践与县委顶层设计紧密衔接,共同构建起“县委统筹、部门联动、乡镇主责、村级落实”的四级治理体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破陈规、除陋习”带来的实惠。
文化浸润,全域宣传厚植文明土壤
“一碗烩菜办丧事”“零彩礼嫁女”等新风尚如何深入人心?西和县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399个村(社区)将抵制高额彩礼写入村规民约,城乡广场张贴宣传海报,文化墙绘就“婚事新办”“厚养礼葬”内容,电子屏滚动播放政策解读,让文明准则从“墙上贴”变为“心里记”。举办4次文明实践移风易俗集中宣传活动,进一步宣传文明婚丧理念。县融媒体中心开设“移风易俗”专栏,各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作的62部情景剧、快板讲政策等短视频刷屏朋友圈,其中石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拍摄的《高额彩礼之殇》微剧单条点击量突破了10万次。

“板凳会上话新风”成为西和县婚丧领域问题治理新亮点。各乡镇组织乡贤、红白事“总管”、党员代表一起座谈,村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用身边的案例和深刻的见解交流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就“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标准”“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等议题征集建议200余条。
示范引领,党员带头激活雁阵效应
“干部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干部干。”西和县进一步规范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党员干部签订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承诺书,以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让文明新风从“盆景”变为“风景”。
将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和其他典型的推荐选树标准。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选择低彩礼、零彩礼,践行丧事简办,涌现出一批鲜活案例。
今年5月,汉源镇孟磨村赵公荣、李小琴夫妇的女儿赵苗苗步入婚姻殿堂。男方按习俗送来8.8万元彩礼,考虑到女婿的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又购买了新房,经济条件有限,赵公荣夫妇主动将彩礼全部退还。赵公荣坚定地表示“两个孩子感情好才是关键,高额彩礼只会增加双方家庭的负担,给孩子的感情添加隔阂”。
姜席镇席川村“零彩礼”新娘席楠以实际行动诠释“爱情比彩礼更珍贵”的婚恋观;六巷乡艾利军、马佳文家庭自觉摒弃攀比,践行低彩礼。

通过高密度宣传引导,西和县越来越多的家庭主动选择零彩礼、低彩礼,主动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建章立制的“硬约束”到文化浸润的“软引导”,西和县正以系统思维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下一步还将深化“红黑榜”评议、探索积分兑换等系列激励机制,持续加大治理力度,让彩礼回归“心意”本真,让丧葬彰显“孝爱”本质,为乡村振兴绘就温暖的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