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09/15 16:09 来源:文明甘肃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内涵、有温度的创建活动。先后有金昌市、嘉峪关市、兰州市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崇信县、玉门市、敦煌市、永靖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为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创造了很多特色做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为贯彻落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力争在新一轮创建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现选取我省各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典型案例,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开设“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城市文明”专栏,分为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5个篇章,供各地学习参考。
人民满意篇
厚植为民情怀深耕文明沃土
引言
陇西县始终将“人民满意”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准确把握民生脉搏,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政务环境,着力强化民生保障,真正让文明创建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了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做法与成效
服务升温显厚度,政务提速见文明。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甘快办”等延伸,畅通多样化便民服务渠道,构建网上办事大厅、手机APP、微信关注、实体大厅窗口及12345热线电话“五位一体”服务模式。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切入点,围绕畅通“一门、一网”政务服务渠道目标,设置“陇西快办”帮办代办和“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受理窗口,办理“水电气暖联合报装”等16类涉企服务和“就医费用报销”等17类便民服务事项,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服务零距离”。

织密保障安全网,托起民生幸福线。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在全县31家医疗机构全部设置“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继续提升大病保险保障能力。结合县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实际,规划布点新建学校6所,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紧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困难群体,定制内容各异的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有效提升了服务对象的普惠面和针对性。

破题攻坚解民忧,精细治理惠民生。坚持以“群众最头疼的问题”为突破口,敲门入户、下沉问访、精准对标、靶向施策,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让“老居民”享受“新生活”。构建城市交通“动态+静态”管理模式,利用闲置公共区域、背街小巷等场所,合理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整治交通乱象,保障出行安全。关注“一老一小”托管需求,建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探索推行“物业+养老助餐”模式,开展“爱心陪伴”假期托管班,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和活动,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更安心。
3
启示与思考
制度创新筑牢民生保障根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民生工作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陇西县坚持制度先行,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确保民生政策落地见效。“一站式”结算机制的推行,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教育发展机制的实施,促进了教学资源均衡配置;定期走访机制的建立,强化了特殊群体关爱。这些制度创新既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又关注基层落实的可操作性,使民生工作从碎片化管理转为系统化治理,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服务提升民生工作质效。惠民服务的精准度是增强民生工作实效性的核心路径。陇西县通过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针对就医群众优化结算流程,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劳动能力,分学段设计低、中、高活动形式,助力学生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为残障人士提供专业化康复服务,完善关爱体系。这些精准服务以需求调研为前提,以科学数据为支撑,以专业评估为保障,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又提升了服务质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与力度。
协同共治激发民生发展动能。多元协同的管理格局是推动民生持续改善的动力源泉。陇西县建立了政府部门主导、专业机构支撑、社会力量参与、受益群体互动的协同机制,在医疗方面构建医疗卫生共同体及慢性病医防融合新模式,实现诊疗规范同质化、县乡利益共同化、群众就医便捷化;在教育系统联动学校家庭,形成育人合力;在特殊群体关爱中动员社会各界,营造互助氛围。这种协同共治模式有效打破了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实现了优势互补,为民生工作注入了持久活力,让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更好惠及全体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