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以文明之光照亮幸福之路

日期:2025/09/19 18:09  来源:文明甘肃

字号:[][][]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内涵、有温度的创建活动。先后有金昌市、嘉峪关市、兰州市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崇信县、玉门市、敦煌市、永靖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为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创造了很多特色做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为贯彻落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力争在新一轮创建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现选取我省各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典型案例,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开设“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城市文明”专栏,分为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5个篇章,供各地学习参考。

和谐宜居篇

以文明之光照亮幸福之路

  引言

  陇西县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在创建过程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聚焦群众关心的住房、环境等热点问题,推出生态修复、设施优化、文化打底等创建举措,用“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管理,全力打造生态优美、设施完善、和谐宜居的文明之城。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如今的陇西,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宜居画卷正徐徐展开。

  做法与成效

  以生态建设为笔,构建城市宜居画卷。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资源禀赋,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明确了以长安大道为发展主轴,南北大街为文化主轴,构建“两轴三段四街,一心多点”的空间格局。稳步推进渭河风情线生态风情长廊建设,打造集健身、观光、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绿色长廊。加快构建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行网络,社区、道路、滨水等绿地为主的健康绿地网络,打造协调有序的城市空间场所。

  以功能更新为要,夯实城市发展根基。深入开展城市功能完善建设,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依托老旧小区改造以及新小区建设等工程,科学布设电力、排水、供热等管网,增设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有效改善居住环境。新建城市智慧书屋2个,投入使用羽毛球场、篮球场等社区体育健身场所37个,提升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水平。在交通场站、旅游场所等区域配套完善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人性化服务设施,改善特殊人群出行体验,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幸福升级”。

  以文化浸润为根,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始终坚持文化铸魂,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品格。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仁寿山烈士陵园、陇右工委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诵读红色家书”“重走革命路”等主题活动,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依托李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两大特色,推出“点亮陇西堂”“百姓舞台”等项目,引导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开展。加强对乡土文化、非遗记忆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建立陇西云阳板、刺绣等省、市级非遗传习所11所,让传统非遗重焕生机。

  启示与思考

  生态治理固本,方能永续发展。生态优先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陇西县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通过“两轴三段四街,一心多点”的空间格局,将渭河风情线打造为生态与休闲融合的绿色长廊,构建出“慢行网络+健康绿地”平面协调体系。这种以生态重塑带动城市品质提升的模式,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基础设施提质,方能惠及民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抓手,陇西县依托老旧小区改造与新小区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居环境问题,结合阅读、健身需求增加便民服务设施,紧盯特殊群体配套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合理布局,用心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创建模式,既补齐了城市发展短板,又提升了公共服务品质,让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面惠及群众。

  文化铸魂塑形,方能彰显特色。文化传承创新是彰显城市底蕴的重要载体,陇西县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教育,依托李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建立非遗传习所推动技艺传承,形成了“红色基因+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的多元文化体系。这些实践深刻表明,城市发展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只有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培育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品格,才能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