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09/28 12:09 来源:文明甘肃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内涵、有温度的创建活动。先后有金昌市、嘉峪关市、兰州市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崇信县、玉门市、敦煌市、永靖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为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创造了很多特色做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为贯彻落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力争在新一轮创建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现选取我省各地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典型案例,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开设“创建文明城市 建设城市文明”专栏,分为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5个篇章,供各地学习参考。
人民满意篇
“共享药箱”传爱心 互助奉献情更浓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坚定不移践行群众路线,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金昌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耕本土特色,从民生“小切口”入手,引领文明城市建设,创新推出“共享药箱”“失物招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以实际行动书写服务群众的“大文章”。

做法与成效
随着社会发展,居民健康需求日益多元,用药难题愈发凸显。一方面,家庭闲置药品过期现象频发,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居民急需用药时,常面临购买不便、价格高昂等困境,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感受尤为深切。针对这一难题,金昌市秉持“实践为民、实践利民、实践惠民”理念,创新推出了“共享药箱”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让闲置药品“流动”起来,精准破解居民用药难题,大幅提升药品使用效率,成为践行群众路线、增进民生福祉的鲜活典范。

一、线上线下双轨运行,有效打通药品供需“脉络”
金昌市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双轨运行平台,全面整合资源,打破时空限制,推动药品高效流通。线下,依托金川区26个、永昌县2个(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线下“共享药箱”,鼓励和引导市民将保质期内的暂时闲置的药品捐赠其中,有需求的居民可按程序免费领取。线上,市文明实践办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在“镍都金昌”客户端打造新媒体云平台,市民可随时发布捐赠或需求信息,实现线上信息互通、线下精准对接。目前,线下药箱已接收60多类、7000多份药品;线上平台发布捐赠、需求信息超1000条,为居民用药需求提供全方位保障。

二、工作机制优化升级,不断筑牢项目发展“基石”
规范的机制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金昌市从制度建设和协同监管入手,为“共享药箱”筑牢安全防线。28个实践站都制定了《药品捐赠》《药品领用》等管理制度,严格遵循“实施—评估—优化”流程,对药品捐赠、储存、发放全流程规范管理。同时,实践所、站联合卫生、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检查药品质量,建立追溯机制,保障用药安全。目前,线下药箱接收价值3万多元药品,1000余名市民参与捐赠或领取,60余人次享受到免费送药上门服务,让爱心在规范与安全中持续传递。
三、多元宣传放大效应,大力激发全民共建共享“热潮”
公益项目的蓬勃开展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金昌市通过全媒体宣传与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激发市民参与热情,凝聚共建共享合力。线上,市、县、区媒体及实践中心(所、站)利用网站、社交媒体等发布宣传信息近2000条,以生动形式普及项目意义;线下发放7000余份使用指南,借助宣传栏、电子屏等载体展示参与方式,提升项目知晓度。同时,组织“健康‘箱’伴 爱心‘言’传”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100多场,吸引5000余人次参与;招募200多名志愿者组建服务队,开展300多次服务;各实践所、站通过文艺汇演、“逢6”包帮等形式,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为项目实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启示与思考
“不日新者必日退”,“共享药箱”项目以创新的理念和切实的行动,为做好发动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开辟了新路径,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实际需求,更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了奉献、互助、友爱的良好舆论氛围。
一、精准锚定需求,让服务更有温度。项目直击药品储备不均的民生痛点,启示我们必须把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调研走访、线上反馈等多元渠道,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单”,使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二、坚持守正创新,让服务更有时效。项目创新性地搭建起线上、线下双轨运行平台,打破传统服务时空界限,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还拓展了服务群众的时空范围。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需善用数字化手段,在智慧平台搭建、供需智能匹配上持续突破,以科技赋能拓展服务维度,让文明实践始终涌动时代活水。
三、完善长效机制,让服务更有保障。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是项目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在文明实践项目开展过程中,需构建“策划—执行—评估—优化”的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制度护航实现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同频,确保文明实践行稳致远。
四、凝聚共治合力,让服务更有活力。政府引导、媒体赋能、企业助力、居民参与的协同模式,印证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合唱”格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唯有统筹各方资源,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才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文明实践共同体,让文明之花在共建共享中永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