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10/11 15:10 来源:《把廉洁带回家——10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一书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好廉洁文化建设的学习宣传,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与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从9月8日起,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共同开设“廉洁文化云课堂:古今清廉故事100讲”网上展播活动专栏,旨在以开课堂、讲故事的形式,每天一期,每期1个清廉故事,讲述古今100位清廉典范的动人故事,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不断增强遵规守纪、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张闻天:从不为亲属开后门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1976年7月1日),1900年8月30日出生在江苏南汇县(今上海浦东新区),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担任党的重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驻苏联大使及外交部副部长等职。
新中国建立初期,常有亲戚来找张闻天,希望能借他的权力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但张闻天对此一概是“热情接待,谢绝办理”。
张闻天的二女儿曾在外交部担任打字员。1955年,中央号召精简机构。当时张闻天在外交部担任第一副部长,他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将女儿留下,而是首先将自己的女儿精简了下来。
1972年,张闻天的侄孙女中学毕业了。有关方面安排她去当清洁工。她很不高兴,不想去上班。于是,她便给爷爷写信,希望爷爷能出面托人给她换一个工作。
张闻天收到信,很快便给她回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没法可想,就是有办法也不会想的。分配去当清洁工,这是分工的不同。不要以为中学毕业生就不能去当清洁工。这个想法是不对的。现在教育普及了,青年都有了文化,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当清洁工,那么,粪便就无人处理,马路上的垃圾就无人打扫。这样下去,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所以总得有一部分青年去做这项工作。人家的子女能做,我们的子女为什么不能做呢?不论是什么工作,只要是为人民服务的,就都是光荣的。”
侄孙女接到信的第二天,就愉快地去上班了。她后来一直在环卫系统工作,仅粪车和垃圾车就开了7年。
张闻天虽然官居高位,但他的亲属没有一个受到过他的特殊关照。正如他明确表示的:“不要说我没什么后门,就是有后门我也不开。”就是因为他不开“后门”,他的大女儿一直在家乡务农。
1971年5月,中央决定恢复张闻天的原工资待遇;第二年6月,又决定发还他在北京的存款。对这件事,他一直对孩子守口如瓶。
1975年,儿子虹生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看望他。他特意嘱咐有关同志,不要把自己补发工资的事告诉虹生。
有位同志知道虹生在新疆的生活很苦,又患有迁延性肝炎,就劝张闻天给虹生一部分钱,但张闻天没有这样做。他说:“这几年我吃闲饭,没做工作,很对不起党。将来我要把这笔钱作为党费,全部交给党组织。”
时隔一年,1976年7月1日,张闻天同志在无锡逝世。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妻子刘英:“我死后,请替我把补发的工资和归还的冻结存款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我最后的一次党费,千万不要留给孩子。”
刘英点头答应了他。但张闻天仍不放心,吃力地举起颤抖的手,比画着要刘英给他立个字据,签上名。
见此情景,刘英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一定全部交给党。我们几十年的夫妻了,还要我立字据,难道你还信不过我?”
听了刘英的话,张闻天这才点了点头,表示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