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10/24 10:10 来源:《把廉洁带回家——10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一书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好廉洁文化建设的学习宣传,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与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从9月8日起,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共同开设“廉洁文化云课堂:古今清廉故事100讲”网上展播活动专栏,旨在以开课堂、讲故事的形式,每天一期,每期1个清廉故事,讲述古今100位清廉典范的动人故事,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不断增强遵规守纪、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陈云:此身已非昔比
陈云(1905年6月13日—1995年4月10日),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章练塘镇。1925年秋季,20岁的陈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陈云说“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要专干革命”,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1937年12月至1944年3月,陈云曾经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达7年之久。这期间,陈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党的组织工作上,在他的努力下,我们党建立了一套适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组织体系。
陈云刚接手中央组织部工作时,我们党只有4万党员,到1938年底,党的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的中共党员人数已达50多万。
陈云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1938年5月曾经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同志秘书的刘家栋回忆说:“中央组织部领导之间是亲密团结的,既有个人分工,又有民主集中制,重大事情都是集体讨论决定。”
陈云对党的组织纪律是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1939年5月,中央党务委员会决定开除刘力功党籍并通报全党。5月23日,陈云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的文章。该文章发表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解放》杂志第73期上,组织部还专门组织延安各机关、学校围绕“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这一问题开展了一场大讨论。
刘力功是一个从国统区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知识青年。1938年,他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重点培养的对象,他先是在抗大学习,抗大毕业后,又进入党的训练班,专门学习党的建设课程。
他在党的训练班毕业的时候,党组织根据他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虑到他又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新党员,决定让他到基层工作中去锻炼。但刘力功拒绝执行党组织的决定,他坚持要进马列学院或回距离延安很远的原籍工作,否则就退党。
党组织为了教育他,先后7次跟他进行谈话。在最后一次谈话的时候,“党组织告诉他:‘个人服从组织’是党的纪律,要你到华北去做下层工作是党的决定,必须服从。可是他还是要求党接受他的意见,实际上是要‘组织服从个人’”。
七次谈话之后,党组织让他进行自我反省。刘力功反省了几天之后,向党组织表示,可以到华北地区工作,但一定要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工作。党组织没有同意他的意见,“他就干脆拒绝执行党的决定”。
中央党务委员会认为,“党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对刘力功进行说服教育工作。‘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是党的纪律,党的纪律不容任何人破坏。刘力功违犯了党的纪律,又不接受党的教育,改正自己的错误,因此,决定开除其党籍,并公布于全党。”
刘力功为什么被开除党籍?上面这几段话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刘力功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入党,心中没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违犯党的纪律。
陈云指出:“可否不要纪律呢?如果不要也可以,那就是毛主席讲的六个字:‘亡党亡国亡头。’就不可避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陈云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他依然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陈云从来不收礼。他常说:“有些人给我送礼,就是为了有求于我,我要是收下了,以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
某年秋天,各大军区来京汇报军事演习。有两位军区领导带了两盒葡萄去看望陈云。当他们告辞时,陈云让他们把葡萄带走。两位领导一再解释,这不是送礼,只是让首长“尝尝鲜”。陈云摘下10个葡萄,微笑着说,这叫“十全十美”,剩下的让他们带了回去。
两位军区领导感佩不已。陈云曾经幽默地说过,“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事儿”。
1995年4月10日,陈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