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云课堂:古今清廉故事100讲丨第三十六期 明朝廉吏陈寿

日期:2025/11/03 15:11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故事读本·清廉简约》一书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好廉洁文化建设的学习宣传,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与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从9月8日起,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共同开设“廉洁文化云课堂:古今清廉故事100讲”网上展播活动专栏,旨在以开课堂、讲故事的形式,每天一期,每期1个清廉故事,讲述古今100位清廉典范的动人故事,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不断增强遵规守纪、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明朝廉吏陈寿

  陈寿是明朝有名的廉吏,他刚正不阿、爱民如子,为官四十年,始终清廉自持,深受百姓爱戴。

  陈寿年少的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仅靠父亲有限的薪饷维持全家的生计。即便如此,父母仍节衣缩食供陈寿入私塾读书。幸运的是,陈寿后来得以拜师于贺钦门下。贺钦是当时有名的贤士,他不仅教陈寿知识,更教会了陈寿做人的道理。贫苦的生活加上良好的教养,使陈寿从小就懂礼仪、守诚信,并在心中种下了清廉的种子。

  有一次,陈寿在放学的路上捡到一个别人遗失的钱袋,他怕自己走了,丢钱袋的人如果回来找,会因为找不到而着急,于是他就在原地等,直等到天黑,才盼来失主,他把钱袋原封不动地交还失主后才回家。这次拾金不昧的事一时在小城里传为佳话,大家都夸陈寿懂事,长大后必成大器。

  陈寿为人做官有三不喜:一是不喜欢随意弹劾官吏,二是不喜欢为子弟亲友争功或谋取好处,三是不喜欢金钱财物。讲到不喜欢钱财,这从他小时候拾到钱袋归还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当官后,陈寿不改初衷,将清正廉洁坚持到底。陈寿在升任右副都御史后,因为得罪了专权的太监刘瑾,被罚米2300石、布1500匹。但是陈寿平日除去俸禄外,并没有其他的收入,根本无力支付罚款,只好写奏章自诉。刘瑾其实也知道陈寿很清贫,无奈之下只好免去了对陈寿的处罚。

  陈寿不但自己从来不爱财,还严厉惩办贪污的官吏,所以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在他调任南京兵部侍郎,要离开陕西时,当地百姓纷纷前来挽留陈寿,整整一天,陈寿的车轿也没能前进一步。

  陈寿为官四十年,不可谓不长,但家无余钱,甚至在家乡连一份家产都没置办下。当年老辞官时,陈寿无家可归,最后不得不暂住南京。而他在南京的住所也破败不堪,根本不能遮风挡雨。风烛残年,生活困顿,其凄惨之状可想而知。陈寿去世后,是尚书李充嗣和府尹寇天叙为他收敛的尸身。直到几年后,陈寿的棺柩才在亲友的资助下被运回家乡,入土为安。

责任编辑: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