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11/04 16:11 来源:陇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在今年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省有19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为全面展示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建设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省文明办联合甘肃文明网共同开展甘肃省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先进事迹展播活动,旨在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生动实践,推动形成学习文明家庭、争做文明家庭的浓厚氛围。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宕昌县狮子乡狮子村,提起王肖菊一家,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个头不高、衣着整洁的农村妇女,脸颊上印着高寒阴湿与强紫外线留下的深深印记,一双因常年清洗孩子们衣物被褥而粗糙有力的手,却托起了大山深处无数孩子的求学梦。这个七口之家,以自尊自立为准则,十年如一日深耕山区幼教事业,用无私奉献诠释着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爱之歌。
心系乡梓,敢为山区幼教拓荒者
王肖菊仅有初中文化,曾与下岗后的丈夫唐志学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在狮子乡生活多年的夫妻俩,深知当地留守儿童的困境,由于没有幼儿园,外出务工家长只能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料。老人们既要劳作又要带娃,孩子们常在田间地头玩耍,摔伤、被蚊虫叮咬、被农具碰伤的情况屡见不鲜,学前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看着孩子们渴望陪伴与知识的眼神,王肖菊与丈夫下定决心:创办一所幼儿园,让留守儿童有处可去、有学可上,让外出家长安心务工。
倾尽全力,搭建孩子成长避风港
2006年年初,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彼时家中仅有几千块进货款,夫妻俩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来数万元,又贷款数万元,搭建起16间板房作为学生活动室,将自家9间土木结构房屋改造成宿舍和食堂,院子则充当活动场所。为了动员家长送孩子入园,夫妻俩顶着严寒走遍狮子乡7个村,脸冻得发红发青也不退缩。面对部分家长的疑虑,他们耐心劝说、邀请参观,用诚意打动每一户家庭。同年3月,宕昌县第一家农村特殊私立幼儿园正式开学,首批招收16名学生,其中包括1名左手先天残疾儿童和2名贫困家庭儿童。幼儿园实行“春暖开学、天寒放假”的特殊作息,贴合农民工务工周期,全年无休、双休日无休,为孩子提供全方位托管服务,每学期仅收取350元费用,且吃住全免,贫困家庭孩子更是分文不收。十年来,这个家庭已为各类特殊情况儿童减免费用数万元。
全家聚力,让爱心事业薪火相传
这份特殊的事业,凝聚了全家的心血。王肖菊夫妻尽心尽力照料孩子们的衣食住行,面对偏远山区冬季阴湿寒冷的气候,他们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针对留守儿童缺乏亲情陪伴的特点,他们用爱心与耐心填补孩子们的情感空缺。随着口碑传开,幼儿园生源逐年增加,第二年学生发展到20多名,第三年突破30名,甚至吸引了礼县草坪乡、武都区马营镇、池坝乡等地的家长慕名送娃入园。看到父母的坚守与付出,儿媳和女儿也主动加入幼教队伍,全家齐心协力打理幼儿园事务,让这份爱心事业得以稳步发展。
家风传扬,筑牢和睦文明好家庭
在经营好幼教事业的同时,王肖菊家庭更是邻里称赞的模范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睦相处,夫妻俩从不打骂批评孩子,以洁身自爱、率先垂范为儿女树立榜样;他们孝顺老人,常陪伴长辈谈心,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家秉持勤俭节约的理念,水龙头坏了就换配件修复,洗衣水用来拖地冲厕,垃圾分类回收,剩饭剩菜喂鸡、瓜皮果壳当肥料,人走灯灭成为全家习惯,节约意识深入每个人心中。在生活中,他们衣着朴素、不慕新潮,对物质生活追求淡泊;在邻里间,他们热情善良、热心公益,与街坊邻里相处融洽,用和睦家风带动周边氛围。
初心不改,愿为山区孩童燃微光
“我们就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能把幼儿园办好,看管好孩子们就心满意足了。”王肖菊常这样说。如今,这所大山深处的特殊幼儿园已走过十载春秋,成为留守儿童的快乐家园。王肖菊表示,若有一天自己干不动了,就把这份事业交给儿女,让山区幼教事业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这个平凡的家庭,用坚守与爱心点亮了山区孩子的成长之路,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新时代家庭的良好风尚,他们的事迹虽朴实无华,却如暖阳般温暖人心,照亮了大山深处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