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2025/11/06 11:11 来源:庆阳市文明办
字号:[大][中][小]
【编者按】
在今年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省有19户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为全面展示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建设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省文明办联合甘肃文明网共同开展甘肃省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先进事迹展播活动,旨在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生动实践,推动形成学习文明家庭、争做文明家庭的浓厚氛围。

家风为舵抗风雨 引领残友闯新生
李含林家庭,是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温泉镇地庄村的普通农村家庭,他们以50余年的坚守书写“全家共担苦难、合力传递大爱”的动人篇章。面对妹妹残疾、双亲瘫痪、儿子截瘫的多重困境,这个家庭始终以“夫妻同心、父子携手、全员聚力”的姿态闯过绝境;更从自家磨难中生出共情,举全家之力搭建助残平台,从手工小作坊到数字化就业基地,带领数百名残疾人走出生活低谷。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文明内涵,成为黄土高原上传递温暖与希望的典范。
以家庭为盾,共扛命运连环重击
李含林的人生,从年少时便与“责任”二字紧密相连。出生在农民家庭的他,因家境贫寒,两个妹妹幼时发烧未能及时医治,落下智力受损、四肢萎缩的终身残疾。懂事的李含林从小便扛起家庭重担,一边帮父母下地劳作、料理家务,一边悉心照料妹妹的饮食起居,但生活的磨难却从未停歇,反而以更猛烈的姿态接踵而至。1997年,父亲突发脑梗瘫痪在床,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2010年,母亲又因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彻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连年的医药费如同巨石压顶,瘫痪的双亲需要24小时照料,李含林家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好在妻子始终与他站在一起,二十年如一日奔波于田间与病榻之间,用女性的坚韧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撑起一片天。2015年,命运的重拳再次落下。27岁的儿子在施工工地意外坠楼,造成高位截瘫,彼时儿子已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四代人的生活重担瞬间全压在年近半百的李含林肩头。连续的打击让他一度濒临崩溃,但看着病床上的亲人、幼小的孙辈,再想起妻子不离不弃的眼神,他最终咬牙挺直了脊梁。从此,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喂药、擦洗、种地,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用血汗诠释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核担当。
以亲情为炬,点亮他人生活希望
年纪轻轻便落下终身残疾儿子,精神极度脆弱,甚至刻意排斥治疗。李含林四处搜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和创业成功的事例,手把手的教儿子学习沙瓶画制作,带领儿子四处摆摊创业。当五彩沙粒在瓶中绽放艺术之花,不仅让儿子重燃生活信心,更点燃了他助残传爱的火种。4年间,他骑着三轮车跋涉乡间,走访周边多个有残疾孩子的家庭,相继接收10余名残障孩子,教授他们手工制品技艺,教会他们自力更生,帮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希望。随着人们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投奔而来,他的小作坊成了残疾孩子们的“希望孵化器”。为了把那些慕名而来的残疾人都收留下来,李含林和妻子东借西凑建起了一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的就业基地,从此,妻子成了基地的“后勤部长”,负责打扫基地卫生,给孩子们做一日三餐;儿子成了“技术总监”,负责教大家做手工、洗涤日化品;李含林负责跑销路、找项目,一家人的心,全扑在了这些残疾孩子身上。就这样,在一家人的齐心协力下,基地30名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到1500元,用事实证明残缺的身体也能撑起完整的尊严。
以创新为刃,勇拓助残数字新径
为了维持孩子们的日常开销,在妻子和儿子的帮助下,他帮人修剪果树、打零工结算残疾孩子的工资。最终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帮助下,年近花甲的李含林选择勇闯数字化新赛道,于2022年4月倾注全部心血建成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甘肃庆阳)基地,开创“云端助残”新模式:通过话务客服和在线客服两个集中就业项目,让基地的残疾孩子从一个个网络小白变成了专业的客服工作人员。截至目前,基地共安置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86名,其中残疾人46名,人均月收入突破3800元,最高收入达8650元;累计培训残疾人及家属400多人,带动200多人从事“数字化”工作,并通过集善乐业残健融合入厂项目和“定岗式”网络就业培训项目,帮助100多名残疾人到深圳爱心企业就职(工资高达5000-6000元)。
以家风为魂,传递人间温情大爱
如今走进李含林的就业基地,听到最多的称呼是“李叔”“李婶”“哥”。在这里,只有家人般的温暖互助。一天深夜,肢体二级残疾的员工郭芳芳紧急来电,丈夫突发脑溢血昏迷,自己行动不便无法施救。李含林放下电话冲出家门,冒雨赶到郭芳芳住处,和家属一起将病人抬上救护车,忙前忙后直到天亮。第二天,他又组织员工捐款,及时为郭芳芳解了燃眉之急。这样的暖心故事,在基地里数不胜数。这份大爱不仅限于基地内部,更延伸到了广阔的社会舞台。
一路走来,诸多荣誉见证着这个家庭的坚守与奉献,儿子获评“全国自强模范”。从绝望轻生到助残带头人,儿子的蜕变正是这个家庭精神的最佳写照。从照料家人到帮扶众人,从手工小作坊到数字化基地,李含林家庭用50余年的坚守证明:苦难可以压弯脊梁,却压不垮坚韧的意志;命运可以制造残缺,却挡不住大爱的光芒。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他们如同不灭的灯火,既照亮了自家的前行路,更温暖了无数残疾人的人生,诠释着新时代文明家庭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