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云课堂:古今清廉故事100讲丨第四十期 两袖清风于谦

日期:2025/11/07 11:11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故事读本·清廉简约》一书

字号:[][][]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做好廉洁文化建设的学习宣传,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与省纪委监委派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从9月8日起,在甘肃文明网、“文明甘肃”微信公众号共同开设“廉洁文化云课堂:古今清廉故事100讲”网上展播活动专栏,旨在以开课堂、讲故事的形式,每天一期,每期1个清廉故事,讲述古今100位清廉典范的动人故事,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不断增强遵规守纪、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两袖清风于谦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人。

  于谦为官三十余载,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深为后人所称赞。于谦所处的时代并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是明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开始掌权,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作威作福。于谦在这一时期,先后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大肆搜刮老百姓的钱财,之后运到京城给上司送礼行贿。

  而于谦呢,他把自己管辖地区百姓的疾苦、要求及治理计划整理成奏章后,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见他什么都没带,便好心提醒他说:“您有没有什么东西忘带了?”于谦装作不懂地说:“应该带的我都带齐了,没有落下什么东西呀。”手下见状,干脆说明:“您是不是也带点金银珠宝什么的?”于谦说:“我已经带够了盘缠,不需要再带多余的钱了。”手下人继续说:“让您带点金银珠宝,是为了进京送礼用的。进京不送礼,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啊!”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们看,我一年的俸禄有限。家里还有父母妻儿需要养活,哪里有多余的金银珠宝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珠宝,带些地方特产也好呀!”手下人着急地说。“地方特产?那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好意思拿去讨好上司呢?”于谦说着,甩了甩两只袖子对手下人说:“你们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手下人仔细看了看,不知道什么意思,于是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这便是成语“两袖清风”的由来,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事务,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于谦一直尽心辅助代宗,夜以继日地工作,却从不彰显自己的功劳,也从未向国家索取任何回报,家徒四壁。他自己就曾作诗形容他的床:“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

  但就是这样一位清廉的对国家有功的名臣,却在天顺元年(1457)被斩杀于自己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

  他的家被查抄之时,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抄家的官员怎么也不相信,一个官阶如此之高的大官家里竟如此穷困。他们不甘心,于是到处翻箱倒柜,希望能够找出于谦贪污的证据。当他们发现于谦家中有一间屋子门锁紧闭时,大为兴奋,以为里面一定藏匿有财宝。打开门之后,寻遍整个房间,也没有发现一丁点金银财宝,屋里只陈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代宗朱祁钰赏赐给于谦的物品。至此,抄家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于谦确确实实做到了两袖清风。

责任编辑:任洁